本文目录一览

1,清弦吟皓月流水共知音什么解释

“清弦吟浩月,流水共知音。锡杖传梵谛,禅心听若尘”的意思:清亮的乐音对着皎洁的月亮吟唱,流动的水声是着乐章的知音。僧人携带的锡杖传播着清净的做人道理的声音,以一颗佛心去听凡尘中的声音。这是一句禅语,用清净自然的声音去教导为人要干净清明的道理。出自宋代张孝祥的《丑奴儿》的“高山流水遇知音”,
记得是个对联,不是古诗吧

清弦吟皓月流水共知音什么解释

2,吟月的吟月解释

源于古代人们对月球,月宫的神奇向往。并以此为载体寄托个人情感,抒发个人对亲人的挂念,对故人的想念,对先人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思念等。抒发方式多为诗,词,歌曲等形式流传并以此记录借月传情之意。如李白的《静夜思》、《月下小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张继的《枫桥夜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现代歌曲《弯弯的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泪为相思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月吟诗;对月鸣叫

吟月的吟月解释

3,唐代咏月五言诗

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代咏月五言诗

4,吟月精华欲掩料应难的注释译文

(1)精华:月亮的光华。这句是说云雾遮不住月亮。(2)影:指月的形。娟娟:美好。魄:指月的质,月称桂魄。(3)“一片”二句:诗的修辞句法。说秋闺怨女愁思不寐,直至五更鸡唱、残月西斜。所谓“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砧,捣衣石。(4)“绿蓑”二句:上句即“野客添愁”意,下句说少妇望月感怀。绿蓑,防雨的蓑衣,古用草编,所以说“绿”,后来多用棕,这里用来指代山野之人。笛,指笛声,月夜听闻笛声,人的感情特别悲伤,小说中曾写到。红袖,指代女子。(5)“博得”二句:意思是:“对月伤怀的人们应引得月里嫦娥的同情,而使她感叹命运之神为何不使人们能永远团圆呢?”月亮本身也要亏缺,嫦娥自己也寂寞,反怜人们之不幸,是诗意所在。《红楼梦》程高本中“借问”作“自问”,则以嫦娥为主宰,意有不同。又“团圆”在程高本中作“团圞”,就月而说,义同,但与人事相关,应用“团圆”。不以词害义,仍以脂砚斋的版本为准,以存原貌。 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夜色将可阑可残月仍挂天边。秋江里漂泊的旅人闻笛声更添愁绪,楼上伤情的少妇终夜里倦倚栏杆。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

5,吟诵月亮的古诗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答:供您参考: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月圆作者: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江楼有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6,中秋吟月这首诗的意思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①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②觉露滋。 不堪盈手③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①竟夕:整夜。 ②披衣:谓披上衣服走出户外。 ③盈手:满手,满握。 【简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7,咏月诗

文学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中秋待月》  【唐】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8,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两句咏月的句子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文章TAG:吟月  清弦  皓月  流水  吟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