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谋杀和故杀有区别吗怎样区别

谋杀:预谋杀人; 故杀: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意念; 现在的故意杀人罪包括了以前的谋杀和故杀,两种区别就是一个是有准备有预谋的杀人,一个是临时起意杀人。

谋杀和故杀有区别吗怎样区别

2,律以故杀不大苛乎是什么意思

隋唐演义中的一句话吧?律:依刑律判处故杀:故意杀害,唐律中和“误杀”相对苛:苛刻,这里指用刑过重(秦琼这个案子)要是依故意杀人来判决,岂不是太苛刻了?上下文:审得秦琼以齐州公差至潞州,批虽寄回,而历历居停有主,不得以盗疑也。张奇以金多致猜,率众掩之。秦琼以仓猝之中,极力推殴,使张奇触墙而死。律以故杀,不大苛乎?宜以误伤末减,一戍何辞。其银两据称李密、王伯当赠与,合无俟李密等到官质明给发。
任务占坑

律以故杀不大苛乎是什么意思

3,在唐律中的非因斗争无事而杀指的是故杀吗

非因斗争,无事而杀,曰故。故杀,谓故意杀人罪;故意杀害,与“误杀”相对。唐律中的“故杀”是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一卷》法律出版社。
六杀。《唐律》贼盗、斗讼篇中依犯罪人主观意图区分了“六杀”,即所谓的“谓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等。唐律的“谋杀”指预谋杀人;“故杀”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斗杀”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对象;“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即出于过失杀人;“戏杀”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基于上述区别,唐律规定了不同的处罚。谋杀人,一般杀人罪数等处罚,但奴婢谋杀主,子孙谋杀尊亲则处于死刑,体现了对传统礼教原则的维护。故意杀人,一般处斩刑。误杀则减杀人罪一等处罚。斗杀也同样减杀人罪一等出罚。戏杀则减斗罪二等处罚。过失杀,一般“以赎论”,即允许以铜赎罪。“六杀”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唐律对传统杀人罪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在唐律中的非因斗争无事而杀指的是故杀吗

4,故意杀人罪和放火罪这两个罪名哪个更严重呢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八十九条 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除判令退赔外,对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修正案(三))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刑法修正案(三)) 总的来说,故意杀人罪重。
故意杀人重。同一行为同时触犯这两个罪,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一般定故杀。故杀的法定刑是从死刑到3年有期徒刑,放火罪的法定刑是从3年有期徒刑到死刑。由此表明故杀更重。
两个罪名都属于极其严重的恶性犯罪,关键要看具体的情节和造成的后果,不能单纯从罪名上认定严重性。 例如: 故意杀人罪,情节轻微的,可以判刑几年。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死缓,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可以处以死刑。 放火罪,情节轻微的,可以判刑几年。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死缓,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的,可以处以死刑。

5,谋杀和故意杀人的区别

通考古今中外的故意杀人罪的条文设置 我国古代的刑律规定的故意杀人罪,有“七杀”之称。最早出现于《秦简》中的杀人罪,有贼杀、斗杀、故杀和擅杀4种,汉律中有贼杀、谋杀、斗杀、戏杀和过失杀5种,从《晋律》来看,有故杀、谋杀、斗杀、误杀与过失杀6种,七杀始见于《唐律》,宋、明、清律均沿袭之,并影响当时的朝鲜、日本和越南的刑法,他们均在体制和内容模仿唐律,内容如下: 谋杀,指二人以上合谋杀人,在特定情况下,一人亦可谋杀。《唐律疏义。贼盗》:“谋杀人者,谋二人以上,若事已彰露,欲杀不虚,虽独一人,亦同二人谋法。”唐律按谋杀进行的阶段不同,分别规定谋议的徒三年,已杀伤的绞,已杀死的斩。 故杀,指故意杀人。《唐律疏义。斗诉》:“非因斗争,无事(指斗争事)而杀,是名故杀。”故杀的斩,故杀未死的,依故意伤人论罪。明清斗殴及故杀人条节注:“临时有意欲杀,非人所知,曰故。”故杀比谋杀的轻,比斗杀的重。 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故意杀人是主观上故意实施的杀人行为,有明确的置人于死地的目的;谋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杀人行为,是经过长期的策划与准备,所产生的杀人后果是完全可以预测并且得到实施者的完全控制下的。 从理解的层次上来说,故意杀人更趋向于在意识上是否具有许以夺取他人生命的手段。谋杀罪趋向于在行为上是否存在许以夺取他人生命。 补充一点:故意杀人:也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实际的行动中却存在非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了嫌疑人的其他行为被害人死亡。

6,七种古代杀法是哪七种比如过杀戏杀误杀

七杀,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七种杀人罪的合称,即:谋杀、劫杀、故杀、斗杀、误杀、戏杀、过失杀。谋杀  指二人以上合谋杀人。但在特定情况下,一人也算谋杀。《唐律疏议·贼盗》:“谋杀人者,谓二人以上,若事已彰露,欲杀不虚,虽独一人,亦同二人谋法。”唐律按照谋杀进行的阶段不同,分别规定谋议的徒3年,已杀伤的绞,已杀死的斩。   故杀  指故意杀人。《唐律疏议·斗讼》:“非因斗争,无事(指斗争事)而杀,是名故杀。”故意杀人的斩;故杀未死的,依故意伤人论罪。明、清律斗殴及故杀人条节注:“临时有意欲杀,非人所知,曰故。”故杀比谋杀轻,比斗杀重。   劫杀  指因劫夺囚犯而杀人。唐律对劫杀的处刑很重,不分首从,一律处斩。   斗杀  指在相互斗争中杀人。殴打人致死,也称殴杀。《唐律疏议·斗讼》:“斗殴者,原无杀心,因相斗殴而杀人者。”斗杀的绞;殴伤的依照伤害情状处罚,又依照身份不同而有加减。虽因斗,而用兵器致人于死的,拟制其有杀人故意,罪刑与故杀同。斗殴后已分散,去而又来杀伤的,依故杀伤处断。秦简中斵杀即指斗杀。   误杀  指有杀人故意,但杀错了人。《唐律疏议·斗讼》:“诸斗殴而误杀伤旁人者,以斗杀伤 论,致死者减一等,流三千里。” 七杀   戏杀  指本来无杀人的意思,而以杀人的行为作游戏,因而致人于死。戏杀对杀人的结果有预见,只因两相和好而减轻刑罚。戏杀人的,减斗杀人二等,即徒三年。因斗殴、僵仆(躺倒于地,或仰或伏)而致旁人于死的,以戏杀论。   过失杀  指本来无杀人的意思,因过失而致人于死。《唐律疏议·斗讼》过失杀伤人条注,“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到”,以致他人于死者,“各依其状,以赎论”。这是由于行为人对犯罪事实并无认识,而意外发生致死的结果。如果没有特别规定(例如过失杀伤祖父母、父母、夫之祖父母、父母……又如因捕盗而误杀伤旁人的),依照故杀应得的真刑,以规定赎铜的数量赎罪。
不算

文章TAG:故杀  谋杀  区别  怎样  故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