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洛迦诺公约的有关内容背景

公约于1925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其主要内容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条约》,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每一组缔约国分别设立一个常设调解委员会处理双方间的问题;法波、法捷间的《保障条约》,规定在抵御遭受无端袭击时互相支援。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对改善法、德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 1924年以后,由于道威斯计划的援助,德国实力日增。法国深感威胁,要求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和边界现状。德国亦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英、法、德等七国在美国支持下举行洛迦诺会议。

2,什么是洛迦诺公约

又称为罗加诺公约,是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公约于1925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其主要内容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条约》,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每一组缔约国分别设立一个常设调解委员会处理双方间的问题;法波、法捷间的《保障条约》,规定在抵御遭受无端袭击时互相支援。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对改善法、德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

3,洛加诺公约 如何使德国国际地位提高

没什么大事情!一定可以的!
洛迦诺会议: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调整西欧各国关系并在政治上扶植德国的国际会议。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意、比、波、捷克斯洛伐克7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各与会国经过争吵达成妥协。10月16日草签《洛迦诺公约》。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公约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条约,德国同比、法、波、捷4国分别签订的仲裁条约,以及法国同波、捷两国分别签订的相互保证条约。其中最主要的是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不破坏《凡尔赛和约》,德比、德法之间保持边界现状,互不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非武装区的规定;承认道威斯计划;通过外交途径或和平方法解决一切分歧问题;英、意两国充当公约的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等。公约对德波、德捷之间的边界不予保证,实际上是鼓励德国向东扩张。1926年9月,德国加入国联,取得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保留履行《国联盟约》第16条(关于对违约国制裁的规定)的行动自由。洛迦诺会议暂时调整了西欧各国的关系,恢复了德国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削弱了法国的霸权地位。.希特勒上台后,1936年3月7日

洛加诺公约 如何使德国国际地位提高

4,为什么法国要与德国签订洛迦诺公约

主要是为了改善战败后的德国与法国及东欧各国的关系,大家形成一个新的平衡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1925年2月9日,德国外长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为求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建议与她们确立根据1919年凡尔赛条约而定下的德国西部边界。因此,德国、英国与法国在该年之夏交换照会,开启协议之先声。条约的主要签署国是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与意大利—前三国保证互不侵犯,而后两国则为此作保;如果前三国任何一者攻击另一国,所有其他签署国有责任保护被攻击国家。德国与法国和比利时签署仲裁协定;又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仲裁条约,保证将任何纷争转交到仲裁法庭或是由国际联盟主导的常设国际* (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后来的国际*) 审理。法国也分别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条约,并承诺协助两国抵抗德国侵略。如此,新条约重新确认法国与两国分别在1921年2月19日和1924年1月25日签订的条约。纵然东欧局势仍然紧张,罗加诺公约被认为为1924年至1930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提供基础。公约之成功,可见于德国在1926年获得成为国际联盟第六个常任会员国;以及盟军在1930年6月完全撤出德国西部的莱茵兰。作为维持世界和平、鼓励国际合作的首个正式机构,国联之能接纳德国者,诚然创造维持欧洲和平的契机。

5,洛迦诺公约签订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洛迦诺公约》又称《罗加诺保证条约》,1925年10月16日由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罗加诺召开的国际会议上通过,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1925年10月5日至16目的罗加诺会议,是在“巩固欧洲和平”的名义下,调整西欧各国关系,在政治上抬高德国的一次国际会议。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参加会议,但实际与英国一起,对会议起着重要作用。罗加诺会议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在这次会议上签订了七个条约,总称“罗加诺公约”。这七个条约是:德、法、比、英、意共同保证条约(即莱因保安公约);德、法仲裁专约;德、比仲裁专约;德、波仲裁专约;德、捷仲裁专约;法、波相互保证条约;法、捷相互保证条约。其中最主要的是《莱因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相互保证不破坏《凡尔赛和约》中规定的德、法之间和德、比之间的领土现状,不得违反《凡尔赛和约》关于莱因非军事区的规定,英、意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但是,德国与其东部邻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边界则不如西部边界那样强调“保证”,而是规定根据德与法、比、波、捷签订的仲裁协定,把各方的争议问题通过外交谈判和仲裁办法来解决。所以,公约实际上示意德国不准改变西部边界,而东部边界尚可留待“仲裁”。公约规定,德国将被允许加入国际联盟,即在法律上承认德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地位。《罗加诺公约》以“巩固欧洲的和平”为名,实质上是纵容德国势力向东扩张;同时削弱了法国的地位,法国的边界安全竟要依赖英、意来帮助“保证”。所以说,《罗加诺公约》实质上孕育着欧洲的新战争。
又称为罗加诺公约,是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6,试论洛迦诺公约订立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背景:1924年以后,由于道威斯计划的援助,德国实力日增。法国要求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和边界现状。德国亦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英、法、德等七国在美国支持下举行洛迦诺会议。签订《洛迦诺公约》内容:公约于1925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其主要内容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条约》,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每一组缔约国分别设立一个常设调解委员会处理双方间的问题;法波、法捷间的《保障条约》,规定在抵御遭受无端袭击时互相支援。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对改善法、德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结果: 1930年,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再度抬头,“洛迦诺精神”宣告幻灭。在1934年,对于“东方洛迦诺”之提议,德国反对确认东方边界;波兰则要求西方承认它在1920年从苏联得到的土地利益,故此未能达成任何协议。1936年3月7日,纳粹德国否定罗加诺协定,进驻原本为非军事区的莱茵兰。   希特勒上台后,于1936年3月7日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并宣布不再受《洛迦诺公约》的约束,1939年4月28日正式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随即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公约于1925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其主要内容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条约》,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每一组缔约国分别设立一个常设调解委员会处理双方间的问题;法波、法捷间的《保障条约》,规定在抵御遭受无端袭击时互相支援。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对改善法、德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 1924年以后,由于道威斯计划的援助,德国实力日增。法国深感威胁,要求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和边界现状。德国亦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英、法、德等七国在美国支持下举行洛迦诺会议。

文章TAG:洛迦诺  洛迦诺公约  公约  有关  洛迦诺公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