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的关系,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区别
来源:整理 编辑:律生活 2023-04-17 05:15:23
本文目录一览
1,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区别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只要是“行为”则必有意思表示。 看上去像法学本科的作业。。。楼主自己不要懒哦。意思表示,就是法律意义上的语言和行为..法律行为是指产生法律的语言和行为.
2,法律行为的构造体系及在民法中的作用
法律行为即意思表示行为。包含:合同(债权)行为、处分(物权行为,如物权契约、抛弃等)行为、婚姻行为、收养行为、代理行为、遗嘱行为。 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法律上行为即意表行为。包含:事实行为、通知(观念/意思)、谅解。具体内容有无因管理、先占、不当得利等。 民法中的作用: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其中,行为又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上行为。三者共同构成民法上所称的法律事实,有法律事实才会产生法律关系。当然,亲的问题问得不是太具体,只能这样理解了,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3,民事法律行为是意思和意思表示的统一吗
意思是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的间志和愿望:意思表示是行为人把这种意志和愿望以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民事法律行为就是这二者的统一,这是因为:
其一,如果行为人仅有意思而没有以一定的行为表示出来,是不会发重生一定的法律后果的。例如要买某种东西,只处于想买的愿望当中,而没有具体实施交付价款的行为,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其二,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以他的真实意思为基础。行为人所为的行为,必须是他的真实愿望,如果他的意思表示不是出于真实意志,那么这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将会受到影响,意思表示构成了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要素,而行为人的内在意思则是其意思表示的基础。
综上,我们说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意思和意思表示统一。
4,法律行为意思表示探讨
“意思表示是否受限是判断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标准。”
要理解你说的这句话,首先要充分的理解意思表示这个概念。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
所谓意思表示,就是当事人想要实现一定效果的内心意思对外表示。
具体来说,根据行为人是否进行意思表示,可以将民法上的行为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表意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进行的行为。表意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和无效民事行为。非表意行为是指当事人无须意思表示而实施的行为。主要包括事实行为和违法行为。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而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后果的行为。例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先占、加工、著作、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总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统属于行为范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是民事行为,否则,就是事实行为。
按照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事实行为分别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以及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至于你的第二个疑问,我没读懂你的问题,请说的具体些
5,意思表示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通则54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 变更 中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既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那么,认识民事法律行为,便须从意思表示入手。只有将意思表示的要素予以厘清,方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民事法律行为及其法律要件。意思表示是行为能力适格者将意欲实现的私法效果发表的行为。意思存于内心,是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当事人要使自己的内心意思产生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发表则须借助语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体语汇。意思表示所发表的意思,不是寻常意思,而是体现为民法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务取得、丧失及变更的意思。 作为意思表示,其表示客体必须是意思,意思之外的表示,不能成立意思表示,如事实通知。事实通知又称观念通知,其表示的是某种事实,而非意思。合同法中规定的承诺迟到通知、债权让与通知等虽也都是表示,但客体却是事实,而不是意思。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是由当事人意思表示决定,如果虽有表示意思的行为,但法律效果不由该表示的意思内容决定的表示之意思,仍不能成立意思表示。如催告、拒绝要约等,虽然也是一定意思的表示,然而其效果却不取决于意思,而是取决于法律的规定,故民法上称之为意思通知,以与作为民事法律行为要素的意思表示相区别。
6,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一、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意思表示和什么是法律行为。其次知道两者的构成要加、法律效力、特征,从而判断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为。法律行为,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三、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力(1)构成要件其构成要件可分为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客观要件,是指在外表上可以看出其法律意思的效果,即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主观要件,指内心的意思,分为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表示意识,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效果,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一定法律效果。(2)法律效力意思表示的拘束力,亦即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意思表示一旦成立,表意人须受其约束,非依法律,不得擅自撤回或者变更的法律效力。意思表示作成后,将要影响表意人、相对人或第三人的利益。四、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和特征(1)构成要件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第一,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无意识能力的幼年人、疯癫、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胁迫下的作为和不作为,都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第二,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罪意思而无犯罪行为的,不能视为犯罪,也不能视为法律行为。第三,必须为法律规范所确认、而发生法律上效力的行为。不由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的。(2)特征法律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五、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从二者的概念上来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即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没有真实意思表示,该行为就不算是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是否受限是判断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标准。” 要理解你说的这句话,首先要充分的理解意思表示这个概念。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 所谓意思表示,就是当事人想要实现一定效果的内心意思对外表示。 具体来说,根据行为人是否进行意思表示,可以将民法上的行为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表意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进行的行为。表意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和无效民事行为。非表意行为是指当事人无须意思表示而实施的行为。主要包括事实行为和违法行为。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而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后果的行为。例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先占、加工、著作、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总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统属于行为范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是民事行为,否则,就是事实行为。 按照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事实行为分别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以及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至于你的第二个疑问,我没读懂你的问题,请说的具体些
7,事实行为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的区别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法律行为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是上述两者的本质区别所在。(1)前者法律直接规定其行为后果,后者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引起法律后果;(2)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发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统属于行为范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是民事行为,否则,就是事实行为。法律行为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法律行为包括直接意义上的作为,也包括不作为(即对于一定行为的抑制)。通常又把前者称为积极的法律行为,后者称为消极的法律行为。. 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合法行为的一种。指的是行为人以法律规定的条件业已满足为前提,将一定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从而引起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它主要包括意思通知行为、观念通知行为和感情表示行为。此三类行为,虽由法律规定而当然发生效力,但均以表示一定心理状态与外部为特征,与法律行为极为相似,故学说上称为准法律行为。 所谓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事实行为与民事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4、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按照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事实行为分别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以及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 与法律行为的区别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3.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4.法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要件;而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5.法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事实行为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和侵权行为等。法律事实包括行为和事件,其中【行为】里包含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是同一个位阶的概念事实行为,比如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侵权等,不需要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法律规定,就可以引起私法上权利义务的变化法律行为,比如合同等,核心在于意思表示,目的在于引起明确的法律后果。这三个概念中,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很容易区分,但是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的关系还是有点复杂的“法律行为”这个词最早是德国人创造的,在德国早期的理论和立法中,“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是不作区分的。比如《德国民法典》里“总则编”第三章的标题是“法律行为”,但在这一章中,有的地方使用“法律行为”,有的地方使用“意思表示”;有的地方是“”法律行为的撤销,有的地方用“意思表示的撤销”。而且德国民法典法典的《立法理由书》里面写的更直接:“就常规而言,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是同义的表达方式。使用意思表示,侧重于意思表达本身过程,或者是由于某项意思表示是某项法律行为事实构成部分而已”早期不区分,后来随着理论发展,才开始注意对这两个词的区别。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将其形成于内心的欲追求的效果意思表达于外部的过程,但这个表达于外的过程,有的时候可以成立法律行为,有的时候不能成立法律行为。这么说吧,如果做出意思表示同时可以成立法律行为,那么此时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的概念没有差别;如果仅仅做出意思表示还不能成立法律行为(比如,仅仅是要约不能成立法律行为,还需要相对人的承诺),那么此时,意思表示只是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所以,要约既不是事实行为,也不是法律行为,而是意思表示p.s.在单方诺成法律行为中,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没什么区别。但是在合同行为、要物行为等情况下,意思表示就仅仅是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
文章TAG:
法律 法律行为 行为 意思 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