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初果和初地菩萨什么区别

初果是罗汉果 初地菩萨是菩萨层次了 等级不同 功德利益大小不同 思想境界不同 层次不同·果位不同··········

初果和初地菩萨什么区别

2,什么是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

果是指为声闻修行的次第,分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合称四沙门果,再加上初、二、三、四果向。一起合成四向四果。 笼统的说就是从下级开始越修炼,就越可以往上,就可以脱离三恶道

什么是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

3,果树的盛果初果如何区分啊比如苹果桃山楂什么的

苹果:初果期:树势强健、树姿直立、结果量较少。 盛果期:树势较缓和、中庸、结果量也多、易出现大小年现象。
ss
你好!en如有疑问,请追问。

果树的盛果初果如何区分啊比如苹果桃山楂什么的

4,南传上座部或者大乘关于证得初果须陀洹的途径和方法

南传修行的方法主要四念处,详细分成七清净,这样七个层次,第一个是戒清净、主要起到防护和引导的作用,获得成就的表示是正念的连贯,为第二个步骤心清净打下基础,因为正念的连贯所以获得心清净将比较容易,第三个是见清净,见清净主要是分辨名色法,知道什么是名法什么是色法。第四个是度疑清净,主要是观察名色法的缘;见清净和度疑清净是分辨五蕴之内和之外都没有主宰也就是“我”存在,主要是观察名色法的自相,第五个是道非道智见清净则主要是观察名色法的共相,第六个是行道智见清净主要是培育怖畏和厌离,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最后一个是智见清净则是以涅槃为所缘。详细的步骤则是根据七清净,划分出来的十六观智。详细的资料可以参照南传上座部的清净道论。证悟初果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而是根据不同的观察角度切入,有不同的方法。判断初果就是断除了三结,身见、戒禁取和疑。标志并没有很明显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只有他本人知道,如果他的慧不够强,可能他自己也并不知道。经典当中,国王问佛陀能够只是凭借外在的观察,判断哪个人是阿罗汉?佛陀说,要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遇到突发事件的反应等等多方面的考察,才能判断哪个人有可能是阿罗汉,还不能完全的断定。所以判断初果的标志是很难的。反而三果是比较好判断的,三果因为断除了欲界的种种心,所以必然不会有男女欲望,不会结婚生子,阿罗汉必然会出家(不一定是当出家人,可能只是非家的状态)。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5,什么是初果罗汉

出果罗汉即为母罗汉树。  罗汉树雌雄异株;雄花序总状,6-10朵花生于花序轴上部,也罗汉果具有短柔毛和黑色疣状腺鳞,花梗细,花萼筒钏状,喉部常具有3枚长圆形的膜质鳞片,花萼裂片5,三角形,先端钻状尾尖,具3脉,脉稍隆起,花冠黄色,被黑色腺点,裂片5,长圆形,常具5脉,雄蕊5,插生于筒下近基部;  两基部靠合,而1枚分离,花丝基部膨大;雌花单生或2-5朵集生在6-8cm的总花梗顶端,花萼、花梗均比雄花天,退化雄蕊5,子房长圆形,长10-12mm,密生黄褐色茸毛,花柱粗短,柱头3,膨大,镰形,2裂。果实球形或长圆形,长6-11cm,径4-8cm,初密被黄褐色的茸毛,果皮较薄,干后易脆。  种子多数,淡黄色,近圆形或阔卵形,扁压状,长15-18mm,宽10-12mm,基部钝圆,先端稍稍变狭,两面中内稍凹陷,周围有放射状的沟纹,边缘微波状,幼时深红棕色,成熟时表色。花期2-5月,果期7-9月。本植物除罗汉的果实能药用外,罗汉果叶、罗汉果根亦能药用。
初果不称为罗汉,称为须陀洹,意思是出入圣道之流,断除了三界八十八使见惑
初果(须陀洹)、二果(斯托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所以初果不是罗汉。初果灭的三下心结:邪见结、疑结、戒禁取邪见=身见=我见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初果已经是圣者,菩萨还是凡夫,他们之间不能做对比。初果的境界具体描述如下:要证得初果必须完成慧学十六观智的修行:1、名色分别智--------见到构成世界的最小单位色聚及究竟色法,见到构成精神的最小单位心及心所。2、缘摄受智--------亲证亲见了前世来生,解除了三世十六疑。(舍三世的十六疑)他以如是之缘而见名色的转起之后,亦如于现在,而观察于过去世由缘而转起,于未来世亦将由缘而转起。他如是观察关于所说的前际的五疑:(一)我于过去世存在吗?(二)我于过去世不存在吗?(三)我于过去世是什么?(四)我于过去世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过去世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后际的五疑:(一)我于未来世存在吗?(二)我于未来世不存在吗?(三)我于未来世将是什么?(四)我于未来世将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未来世将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的现在的六疑:其次关于现在世的疑惑:(一)我是存在的吗?(二)我是不存在的吗?(三)我是什么?(四)我是怎样(的状态)?(五)而此有情(我)从何处而来?(六)他将至何处去?他断此一切的疑。3、思惟智---------完成以分组的方式觉照行法的智能。要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分组——分成两组:名与色;或五组:五蕴;或十二组:十二处及十二缘起支;或十八组:十八界。然后需要觉照每一组的无常、苦、无我三相。4、生灭随观智--------完成透视行法的因缘生灭(paccayato-udayabbaya)之观智,以及透视行法的刹那生灭(khanato-udayabbaya)之观智。行法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内在与外在的名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及十二缘起支。5、坏灭随观智-------见到行法完全不断地坏灭。6-9、怖畏现起智(bhaya-bana)、过患随观智(adinava-bana)、厌离随观智(nibbida-bana)、欲解脱智(mubcitukamyata-bana)-------因见到行法坏灭而生起的智慧,希望获得解脱的智慧。10、审察随观智(patisavkha-bana)11、行舍智-----------决定是行菩萨道还是行解脱道。12-16、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省察智是可以检查自己获得那种果位。
果是指为声闻修行的次第,分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合称四沙门果,再加上初、二、三、四果向。一起合成四向四果。笼统的说就是从下级开始越修炼,就越可以往上,就可以脱离三恶道

6,初果须陀洹见到了什么

须陀洹果,是断除“三缚结”。即: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可以系缚一切人天轮回六道,所以,初果是能否解脱生死的分野,是凡圣的分野。如果不得初果,就是生死凡夫。如《优婆塞解经》云:“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寿命无量劫,若不得解脱分法,应观是人为地狱人”。得到三界中最高层次的定境尚且如此,我等凡夫,如果不得初果,同样也是地狱人。就算下一世不坠地狱,也难保未来多生多劫不坠地狱。三缚结中,首结即是我见;我见若断,「能取与所取真实不坏」的世间见,便可断除,疑见随之即断,对于众生是否真可实证初果,对于诸方大师是否已断我见等事,皆能明确判断而无怀疑;疑见若断,戒禁取见随后次断,令人流转生死的三种系缚便告断除,即成声闻初果人也。大乘七住位菩萨,开悟明心之时,必定断除我见。在解脱道的修证上相当于小乘初果。只不过七住位菩萨断我见只是开悟明心所得到的功德受用之一,算是随明心而得的“副产品”。其实,绝大多数明心的菩萨,在悟前已经断除我见,这是求悟之人需要具备的资粮之一。很少的情况下,是在未断我见之时,因得遇真善知识相助而开悟(这也是因福德资粮很深厚的原因)。一旦开悟,必断我见而成为初果人。楼主所说的“见真空”。应该是指在历缘对境中深细观行五蕴十八界生灭法而得到的“一切法空”(无常空)的实证。因此而断我见。不是指大乘见道时所证的“空性的真心”。因为一切凡夫及二乘人都没有开悟之故。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是两种不同的道路之故。只不过大乘涵盖二乘。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传修行的方法主要四念处,详细分成七清净,这样七个层次,第一个是戒清净、主要起到防护和引导的作用,获得成就的表示是正念的连贯,为第二个步骤心清净打下基础,因为正念的连贯所以获得心清净将比较容易,第三个是见清净,见清净主要是分辨名色法,知道什么是名法什么是色法。第四个是度疑清净,主要是观察名色法的缘;见清净和度疑清净是分辨五蕴之内和之外都没有主宰也就是“我”存在,主要是观察名色法的自相,第五个是道非道智见清净则主要是观察名色法的共相,第六个是行道智见清净主要是培育怖畏和厌离,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最后一个是智见清净则是以涅槃为所缘。详细的步骤则是根据七清净,划分出来的十六观智。详细的资料可以参照南传上座部的清净道论。证悟初果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而是根据不同的观察角度切入,有不同的方法。判断初果就是断除了三结,身见、戒禁取和疑。标志并没有很明显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只有他本人知道,如果他的慧不够强,可能他自己也并不知道。经典当中,国王问佛陀能够只是凭借外在的观察,判断哪个人是阿罗汉?佛陀说,要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遇到突发事件的反应等等多方面的考察,才能判断哪个人有可能是阿罗汉,还不能完全的断定。所以判断初果的标志是很难的。反而三果是比较好判断的,三果因为断除了欲界的种种心,所以必然不会有男女欲望,不会结婚生子,阿罗汉必然会出家(不一定是当出家人,可能只是非家的状态)。
初果灭的三下心结:邪见结、疑结、戒禁取邪见=身见=我见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初果已经是圣者,菩萨还是凡夫,他们之间不能做对比。初果的境界具体描述如下:要证得初果必须完成慧学十六观智的修行:1、名色分别智--------见到构成世界的最小单位色聚及究竟色法,见到构成精神的最小单位心及心所。2、缘摄受智--------亲证亲见了前世来生,解除了三世十六疑。(舍三世的十六疑)他以如是之缘而见名色的转起之后,亦如于现在,而观察于过去世由缘而转起,于未来世亦将由缘而转起。他如是观察关于所说的前际的五疑:(一)我于过去世存在吗?(二)我于过去世不存在吗?(三)我于过去世是什么?(四)我于过去世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过去世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后际的五疑:(一)我于未来世存在吗?(二)我于未来世不存在吗?(三)我于未来世将是什么?(四)我于未来世将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未来世将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的现在的六疑:其次关于现在世的疑惑:(一)我是存在的吗?(二)我是不存在的吗?(三)我是什么?(四)我是怎样(的状态)?(五)而此有情(我)从何处而来?(六)他将至何处去?他断此一切的疑。3、思惟智---------完成以分组的方式觉照行法的智能。要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分组——分成两组:名与色;或五组:五蕴;或十二组:十二处及十二缘起支;或十八组:十八界。然后需要觉照每一组的无常、苦、无我三相。4、生灭随观智--------完成透视行法的因缘生灭(paccayato-udayabbaya)之观智,以及透视行法的刹那生灭(khanato-udayabbaya)之观智。行法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内在与外在的名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及十二缘起支。5、坏灭随观智-------见到行法完全不断地坏灭。6-9、怖畏现起智(bhaya-bana)、过患随观智(adinava-bana)、厌离随观智(nibbida-bana)、欲解脱智(mubcitukamyata-bana)-------因见到行法坏灭而生起的智慧,希望获得解脱的智慧。10、审察随观智(patisavkha-bana)11、行舍智-----------决定是行菩萨道还是行解脱道。12-16、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省察智是可以检查自己获得那种果位。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已断见思烦恼中八十八品见惑,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①、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②、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③、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 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人的因缘好,烦恼薄,今生就可证悟阿罗汉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后才证得阿罗汉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间逢无佛法,居于家中也能证阿罗汉果,证果后必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93136.htm
对于罗汉初果须陀洹来说,的确是谓见道位。但却是偏空之果,此时行者感受一切皆空,世间人我众生乃至山河大地虚空皆化为我之一念。悟到机息唯一念就是这个境界,此时的行者往往都独坐孤峰、静观万化。证得人无我的境界。得偏空之理而不能依体再生妙用。所以此果位只是见到了空性的一面而已,严格来讲不算见到了真正的空性。所以同七地以上菩萨所悟有很大差别,菩萨所见之空性的范围就大得多,多大?其大无外。缘生不舍,更于空中建立一切,所以大作空中佛事。那么菩萨到底是怎样的明心呢?答曰;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此是谓菩萨道。

文章TAG:初地  菩萨  什么  区别  初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