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备采工作面风量如何规定的

没有看见具体的规定,一般按回采工作面的风量一半配风。

备采工作面风量如何规定的

2,黄道吉日中的纳采是什么意思

你好!婚姻礼仪。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如有疑问,请追问。
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

黄道吉日中的纳采是什么意思

3,荀子赋篇中的五采备而成文是什么意思是五彩备而成纹

原文:有物于此,居则周静致下,动则綦高以钜,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大参天地, 德厚尧禹,精微乎毫毛,而充盈乎大寓。忽兮其极之远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卬 卬兮天下之咸蹇也。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往来惛惫,通于大神,出入甚极, 莫知其门。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君子设辞,请测意之。译文:在这里有种东西,停留时就周遍地静处在极低点,活动时就极高而广大无边。圆的合乎圆规画的圆,方的和角尺画的能相掩。大得可和天地相并列,德行比尧、禹还敦厚慈善。小的时候比毫毛还细微,而大的时候可充满寥廓的空间。迅速啊它们到达了很远很远,分开啊它们互相追逐而返回山边,高升啊天下人就都会生活维艰。它德行敦厚而不丢弃任何人,五种色彩齐备而成为花纹,它来去昏暗,变化莫测就像天神,它进出很急,没人知道它的进出之门。天下人失去了它就会灭亡,得到了它就能生存。学生我不聪明,愿意把它陈述给先生。君子设置这些隐辞,请您猜猜它的名称。
五采 亦作“ 五彩 ”,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荀子赋篇中的五采备而成文是什么意思是五彩备而成纹

4,古代婚礼中的纳采是什么意思

纳采是古代婚礼风俗“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我们在选一些黄道吉日的时候,常常会去翻阅老黄历,老黄历上面的宜忌一栏总是会有风水术语“纳采”一词。那你知道纳采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纳采”是古代汉族婚礼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其礼物用雁。纳采环节从汉代起,纳釆礼就已经不仅限于雁了。当然,雁还是最重要的一种。后奢靡之风渐兴,纳采礼依身份的不同而异。百官纳釆礼有三十种,且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羊、香草、鹿,取其吉祥,以寓祝颂之意;而以胶、漆、合欢铃、鸳鸯、凤凰等用来象征夫妇好合之意;或取各物的优点美德以激励劝勉夫妇,如蒲苇、卷柏、舍利兽、受福兽、鱼、雁、九子妇等。隋唐曾规定聘礼的定制,自皇子王以下至于九品皆同,标准为:雁一只。羔羊一只,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清代请婚人陈仪物于庭,奉书致命,主婚人受书,告庙醴宾。庶民纳采,首饰数以四为限。 雍正初,定制,汉人纳采成婚,四品以上,绸缎、首饰限八数,食物限十品。五品以下减二,八品以下又减二,军、民绢、果盒亦以四为限。品官婚嫁日,用本官执事,灯六、鼓乐十二人,不及品者,灯四、鼓乐八人。禁糜费,凡官民皆不得用财礼云。

5,纳采是什么意思

纳采: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婚俗及其礼仪也有有所不同,但是自从华夏先祖在商周之际进入文明社会后,其男婚女嫁就逐渐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并被后代王朝定为礼制,为汉民族普遍认同。这就是儒教经典备载的“六礼”。“六礼”原来是周代贵族男子的婚娶礼仪,据《仪礼?士昏礼》,“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徴、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及其礼仪。 “纳采”是婚礼的第一礼,男家选定意中人后,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再备礼亲人前去求婚。纳的意思就是纳送,其所送的礼物用雁,因为在古人心目中,雁为候鸟,顺阴阳往来,象征男婚女嫁顺乎阴阳,后代也有用羔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代替的,都用以象征夫妻关系和睦牢固之义。 “问名”是婚礼的第二礼,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排行、出生年月日时等,以便男家卜其吉凶,这实际上是男家详细了解媳妇及其娘家的过程。 “纳吉”是婚礼的第三礼,男家行问名礼后,在自家祖庙中卜问吉凶,若得吉兆,男家再遣使者通知女家,于是两家就正式缔结姻亲关系,后代称为定盟,现在代称为订婚。纳吉是正式订立婚约,行礼时须有信物,古代用雁,后代多用首饰、戒指、彩绸等。 “纳徴”是婚礼的第四礼,徴的意思是成,即男家在纳吉之后,将币帛等贵重彩礼送给女家,纳币以成婚礼,故又称“纳币”。币指作为礼物的丝织品,以及鹿皮等,非指钱币,后代称为“聘礼”或者“财礼”等。纳徴所送彩礼数量取双忌单,如束帛(丝绸)为十、鹿皮成对(即俪皮)等。 “请期”是婚礼的第五礼,男家行纳徴礼后,即派使者往女家征求成婚日期,但这只是一种走过场,因为男家已经卜得吉期,请女家决定婚期只是谦辞,以示尊重对方,女家自然辞让一番,意即婚期由男家决定,于是男家使者将婚期告知女家,故后代“请期”直称“告期”。 婚礼的第六礼是“亲迎”,到了约定的婚期,新郎于黄昏时分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 至此,“六礼”完备,婚礼的男女主人公才正式登场,举行拜天地祖宗。拜堂、合卺(后代演变为“交杯酒”)、入洞房等婚庆仪式。“六礼”本是贵族婚礼,在其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繁文缛节,因此,随着这一婚礼模式在民间的流行,也逐步有所减省,而所送礼物也因时因地不断变化。 宋代朱熹作《家礼》,就将“六礼”简化合并为纳采、纳吉、亲迎三项,类似现代的求婚、订婚、成婚三部曲。元明清三代,朝廷颁布的《土庶婚礼》就是依据《朱子家礼》制订的,但品官却必须严格依照古礼举行“六礼”,以显示官民之间的等级差别。从现代的角度看,“六礼”所包括的仪式实际上只是婚礼的前奏曲,现代将亲迎后的婚庆典礼才称为婚礼,这是古今婚礼一词的差异。

6,正木笃翻译的海国图志中的夷情备采称为

正确答案 《澳门月报和解》
(一) 【翻译】: 古代圣贤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1】虚柔的水可以产生波纹【2】,坚实的树木更能开放花朵【3】;可见文采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物【4】。虎豹皮上如果没有花纹【5】,就看不出它们的皮和犬羊有什么区别【6】;犀牛的皮虽有用【7】,但还须涂上丹漆才美观【8】:可见物体的实质也要依靠美好的外形【9】。至于书写人类的思想情感【10】,描绘事物的形象【11】,在文字上用心琢磨【12】,然后组织成辞句写在纸上【13】;其所以能够光辉灿烂【14】,就因为文采繁茂的原故【15】。所以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三种【16】,第一是表形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颜色而成的【17】;第二是表声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声音而成的【18】;第三是表情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性情而成的【19】。各种颜色互相错杂,就构成鲜艳的花纹【20】;各种声音相互调和【21】,就构成动听的乐章【22】;各种性情表达出来【23】,就构成优美的作品。这是自然道理所决定了的【24】。如《孝经》教导后人【25】:“哀悼父母的话,不需要什么文采。”【26】由此可见,人们平时说话不是不要文采的【27】。又如老子反对虚伪【28】,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29】。”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30】,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31】:“用美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32】。”这是说修饰过度了【33】。韩非由曾说过【34】:“巧妙的议论多么华丽。【35】”这也是说文采太多了【36】。文采太多的议论,修饰过度的言辞,使文章的变化达于极点【37】。我们体会《孝经》、《老子》等书中的话【38】。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情感的【39】;细看《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过分淫侈了【40】。如果能够在清流与浊流之间加以适当的选择【41】,在邪道与正路面前从容考虑【42】,也就可以在文学创作中适当地驾驭文采了。但是红粉和青黛只能装饰一下人的外容【43】,妍媚的情态却只能从人固有的美丽姿容中产生出来【44】。文采也只能修饰一下语言,文章的巧妙华丽却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基础【45】。所以思想内容犹如文辞上的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所以写文章也要首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产生通畅的文辞。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47】。 【注释】 【1】原文“采”是文采,在本篇中泛指作品的艺术形式。【2】原文“性”是性质、特征;“沦漪”是波纹。【3】原文“萼”是花朵下的绿片。【4】原文“文”即采,“质”即情;这句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一个方面。【6】原文“文”指虎豹皮的花纹。原文“鞟”是去了毛的皮革。【7】原文“犀”和“兕”都是似牛的野兽,“犀”是雄的,“兕”是雌的;皮坚韧,可制兵甲。【8】原文“资”是凭借。【9】这句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又一个方面。【10】原文“性灵”指人的精神方面。【11】原文“敷”是铺陈,“敷写”就是描写。【12】原文“镂”是刻,“镂心”是精心推敲;“鸟迹”是文字。【13】原文“织辞”是安排文辞;“鱼网”是纸。【14】原文“彪炳”是光彩鲜明。【15】原文:“缛”是繁盛。【16】原文“道”是道路,途径。【17】原文“五色”是青、黄、赤、白、黑。【18】原文“五言”指宫、商、角、徵、羽。【19】原文“黼黻”是古代礼服上的花纹;“黼”是半白半黑,“黻”是半青半黑。【20】原文“比”是缀辑。【21】原文《韶》是舜乐,《夏》是禹乐。【23】原文“情”当作性。【24】原文“神理”是神妙的道理;从《文心雕龙》全书看来,刘勰所谓神妙的道理,就是《原道》篇所说的“自然之道”。【25】原文“垂”是留传下来,“典”是法度。【26】原文“丧言”是哀悼父母的话,这句见《孝经·丧亲》。【27】原文“质”是朴质。【28】老子姓李名耳,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啊,著有《老子》八十一章;原文“疾”是憎恶。【29】这句见《老子》最后一章,是针对某些虚化不实的文辞说的。【30】原文“五千”即《道德经》,因它共有五千多字。【31】庄子名周,古代杰出思想家,著有《庄子》若干篇。【32】原文“辩”是巧言;这句见《庄子·天道》。【33】原文“藻”是辞藻。【34】韩非是古代杰出思想家,著有《韩非子》若干篇》。【35】原文“采”当作乎,这句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36】原文“绮”是有花纹的丝织品。【37】原文“斯”是此。【38】原文“李”当作孝,指《孝经》;“老”指老子。【39】原文“文质”本来指形式和内容,但这里是复词偏义,实际上只指形式。【40】原文“华实”也是复词偏义,这里只指华,“淫”是过度。【41】原文“泾渭”是二水名,一清一浊。【42】原文“轡”是缰绳。【43】原文“铅”是铅粉,“黛”是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青黑色的颜料。【44】原文“倩”是笑貌;“淑”是美好的。【45】原文“情性”是指作品中所表达的作家的思想感情。【46】原文“理”指作品的思想内容。【47】以上是本篇第一段,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密切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有艺术表现形式,但内容是最基本的。 (二) 【翻译】 从前《诗经》作者所写的诗歌【1】,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写的;后代辞赋家所写的作品【2】,是为了写作而去捏造出情感来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像《诗经》中《国风》、《小雅》等篇的产生【3】,就是由于作者内心充满烦闷,才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感情,用以规劝当时的执政者【4】:这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文章的。后来的辞赋家们【5】,本来心里没有什么愁思哀感【6】,却勉强夸大其辞,沽名钓誉【7】:这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捏造感情。为了表达情感而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炼而内容真实;仅仅为了写作而勉强写成的文章,就往往是过分华丽而内容杂乱空泛【8】。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爱好虚华而轻视真实,抛弃古代的《诗经》,而向辞赋学习。于是书写情志的作品日渐减少【9】,仅仅追求文采的作品越来越多【10】。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11】,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12】;有的人骨子里对人间名利关心之至【13】,却虚情假意地来书法尘世之外的情趣【14】。既没有真心实情【15】,文章中就只能看到相反的东西【16】。古书上说【17】:“桃树李树不用开口,就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走出路来【18】。”那是因为树上有果实的原故。古书上又虽说过【19】:“男子种的兰花即使好看,却没有香味。”【20】那是因为男子缺乏真诚细致的感情【21】。像花草树木这样微小的东西还要依靠情感,凭借着果实;何况人们写作文章,那就更应该以书写情感为根本;如果作家所写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这种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22】 【注释】 【1】原文“诗人”是《诗经》的作者,同时也指能继承《诗经》优良传统的作家。“什”是诗篇。【2】原文“辞人”是辞赋家,同时也指某些具有汉赋铺陈辞藻的特点的作家。【3】原文“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等代表作品。【4】原文“上”指统治者。【5】原文“诸子”在这里指辞赋家。【6】原文“郁陶”是忧思。【7】“鬻”是卖,“声”是名。【8】原文“滥”是不切实。【9】原文“体”是体现,“制”是作品。【10】原文“逐”是追求,“逐文”是单纯地追求文采。【11】原文“轩”是有屏藩的车,“冕”是礼冠;“轩冕”在这里指高级官位。【12】原文“皋壤”指山野隐居的地方。【13】原文“几务”即机务,指政事。【16】原文“翩”是飞的快。【17】这话见《史记·李广列传》。【18】原文“蹊”是路。【19】这话见《淮南子·缪称训》。【20】原文“芳”是花的香气。【21】这个说法不一定可信,刘勰在这里不过借此来强调真实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22】以上是本篇的第二段,对文坛上重文轻质的趋势进行了批判,提出文学创作要以“述志为本”的主张。 (三) 【翻译】 因此,写文章时运用辞藻,目的是要讲明事理。【1】如果文采浮泛而怪异,【2】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然模糊不清。【3】这就好比钓鱼的人,用翡翠的羽毛做钓绳【4】,用桂枝做鱼食【5】,反而钓不到鱼。古书上说【6】:“言辞的涵义被过繁的文采所遮盖了【7】”,指的大约就是这类事情【8】《诗经·卫风·硕人》说:“穿了锦绣衣服,外面再加上罩衫【9】”,这就是因为不愿打扮得太刺眼【10】。把《周易·贲卦》的卦象追究到底【11】,还是以白色为正,可见采饰不是根本。进行创作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规范来安置作品的内容【12】,拟定一个适当的基础来表达作家的性情【13】。只有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确定了,才能据以记上音节,缀以辞采【14】。从而做到形式虽华美,但不掩盖其内容【15】;辞采虽繁复【16】,但不至埋没作家的心情【17】。要使红、蓝等正色发扬广大【18】,而把青、紫等杂色抛弃不用。【19】。这才是既能美化作品【20】,又能使内容形式都符合理想的作家。 【注释】 【1】原文“经”一作理,这样更好些。【2】原文“滥”是不切实;“诡”是反常。【3】原文“心理”是作者内心所蕴藏的道理,表达而为作品的思想内容;“翳”是隐蔽。【4】原文“翠纶”是用翡翠鸟毛做的钓鱼线。【5】原文“桂”是肉桂,是一种珍贵的食物;“饵”是食物,这是指鱼食。【6】这话见于《庄子·齐物论》,“稳”下原有“于”字。【7】原文“稳”是埋没。【8}原文“殆”是几乎,大约。【9】原文“褧”是一种套在外面的单衣。【10】原文“章”是鲜明。【11】原文“穷”是探索到底。【12】原文“谟”当作模,即规范。【13】原文“地”是底子,这里指文章的基础。【14】原文“摛”是发布。【15】原文“文”是作品的文采,“质”是思想内容。【16】原文“博”是辞采的繁盛。【17】原文“溺”是淹没。【18】原文“朱”是红色。【19】原文“间色”是杂色;“屏”是弃,“红”当作青。【20】原文“章”是文采。【21】原文“彬彬”是文质兼顾,内容形式结合得恰当。以上是本篇第三段,说明偏重形式就会损害内容,因此主张文学作品创作首先是要有正确的内容,从而产生文质并茂的作品。 (四) 【翻译】 总之,语言要有华美的文采才能流传久远【1】,这确是不错的。运用文思的方法既为作家所掌握【2】,作品中的文采就能适当丰富了【3】。但吴地出产的锦绣容易变色【4】,木槿花虽美而不能持久【5】;写文章如果类似这样,这有繁丽的文采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情感,看起来必然令人生厌。 【注释】 【1】 原文“远”是流传的久远。【2】原文“心术”是运用心思的方法,这里指创作的构思方法。【3】原文“瞻”是富足。【4】原文“渝”是变。【5】原文“舜”是木槿,“英”是花;木槿花朝开暮落,有花无实。

文章TAG:是什么  什么  什么意思  意思  备采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