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描写了什么的景色和特点

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描写了什么的景色和特点

2,中国最窄的峡谷在哪

最窄的峡谷   三峡中麗塘峡居于西,又称夔峡,包括风箱峡、错门峡两小峡,从白帝城到巫山大溪长 8 000米,是三峡中最短、最窄而又最雄伟的峡谷,有“瞿塘天下雄”之称。   这段仅8 000米长却最令人屏息的一段 江峡,其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 壁中汹涌奔流,自古就有“险莫若剑阁,雄莫 若夔峡”之誉。在三段峡谷中,它最短,最狭,最险,气势和景色也最为雄奇壮观,颇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气势。   其“雄”首先是山势之雄,两岸险峰上悬下削,如斧劈刀削而成。山似拔地来,峰若刺天去。峡中主要山峰,有的高达1500 米。瞿塘峡中河道狭窄,河宽不过百余米,最窄处仅几十米,这使两岸峭壁相逼甚近,更增几分雄气。其中峡之西端的夔门尤为雄奇,它两岸若门,呈欲合未合之状,堪称天下雄关。

中国最窄的峡谷在哪

3,徽县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徽县的旅游景点如下:  三滩风景区  徽县三滩风景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境内,属秦岭南麓,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游,涉及徽县的嘉陵镇、虞关乡2个乡镇行政区域,规划总面积286平方公里,按功能和景区特点划分为七个景区,即嘉陵江景区、青泥岭景区、青龙山景区、望仙坪景区、中华坛景区、月亮峡景区、七十二滩景区。三滩景区植被覆盖率90%以上(月亮峡更高达98.5%),森林覆盖率79%。植物近3000种,其中珍稀、药用植物100余种。三滩景区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山泉众多,水质优良。东沟河源自太阳山,长65公里,中途又纳入四条支流后注入嘉陵江,流域面积105.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146亿立方米。  青泥岭  在甘肃省徽县和陕西省略阳县青泥河乡境内,铁山是青泥山脉最高峰,海拔1746米,又名巾子山、泥公山,位于徽县东南20公里处。在李白的诗《蜀道难》中被提到过因岭高雨频,道路泥泞而得名。诗人李白《蜀道难》诗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即叹此。  文池景区  文池位于徽县西8公里处,是一古火山口形成的天池,湖面约10公顷,湖水清澈,四季旱涝水位平稳,周围环境优雅,与青泥岭、木皮岭遥相对应。文池还有优美的民间传说,有文池水上乐园。  其他景点:木皮岭、银妆岭(亦称江峡)、徽县文庙大殿、郇庄白塔、红二方面军军部等。
即嘉陵江景区、青泥岭景区、青龙山景区、望仙坪景区、中华坛景区、月亮峡景区、七十二滩景区.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05,中途又纳入四条支流后注入嘉陵江 三滩风景区 徽县三滩风景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境内,属秦岭南麓,长江流域、泥公山,海拔1746米.5%),长65公里,嘉陵江上游,水质优良。东沟河源自太阳山,与青泥岭、木皮岭遥相对应。文池还有优美的民间传说,有文池水上乐园。 其他景点,其中珍稀、药用植物100余种。三滩景区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山泉众多。 青泥岭 在甘肃省徽县和陕西省略阳县青泥河乡境内,铁山是青泥山脉最高峰.146亿立方米,年径流量0、徽县文庙大殿、郇庄白塔,又名巾子山,位于徽县东南20公里处。在李白的诗《蜀道难》中被提到过因岭高雨频,道路泥泞而得名。诗人李白《蜀道难》诗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即叹此。 文池景区 文池位于徽县西8公里处,是一古火山口形成的天池,湖面约10公顷,湖水清澈、银妆岭(亦称江峡),四季旱涝水位平稳,周围环境优雅:木皮岭,涉及徽县的嘉陵镇、虞关乡2个乡镇行政区域,规划总面积286平方公里,按功能和景区特点划分为七个景区。三滩景区植被覆盖率90%以上(月亮峡更高达98,森林覆盖率79%。植物近3000种

徽县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4,三峡夏春冬赏析速度啊

《三峡》选自《水经注·江水》,全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郦道元被称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创始人,他的《水经注》中的写景文字以峻洁著称,所谓“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这一点在《三峡》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文章开头,先总述三峡形势:“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日蔽天,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相连,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岩重重,陡障叠起,遮蔽了夭空和日光,不是在正午和子夜时分,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描绘,三峡山高峡窄的形势,便令人如身临其境了。 文章第二段写三峡之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到了夏天江水暴涨,大水溢上山陵,来往于江上的船只都被阻断。有时朝廷有紧急宣诏急需传达,使者早晨坐船从白帝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这段路程有一干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能比这更快了。写夏天水大流急,只用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八个字,而为了说明水大流急的实际情景,下面用“或王命急宣”这样一件事例,就十分具体、形象、有力地给予说明了。其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叙述,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是作者用比较的方法发议论,这种议论更加深了读者的感受和印象。 按着时序,本该先写春,但文章却光写了夏,因为三峡山高峡窄,夏季水大流急,峡中江水最有气势,最有特点。而写了夏,本该跟着写秋、写冬,但接下来第二段文字却又先写春冬:“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两季,峡中江水白浪翻腾,湍急而流,至宽阔处,则深潭碧绿,清波回旋,婆娑的倒影中,只见断崖绝壁处,千年古柏,怪状奇形;瀑布涌泉,自天而落,玑珠银柱,飞溅喷射在山林之间;水流清澈、林木繁荣,山势峻险,茅草茂密,这江峡景色,真给人以无限的乐趣。前面先写夏,着重写夏水暴涨,此时三峡最大特点是水大流急,写此则无暇顾及其它。而相对于夏水暴涨来说,春冬则水势最为平稳,也最有对比的特点,写这两季的三峡,有暇赏玩峡中丽影,两岸风光,以补前节之未及,所以文中以“清荣峻茂”四字,极写此时三峡之秀美,并情不自禁地赞叹其“良多趣味”。 最后,文章才写到三峡秋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节文字中并未点出秋字,但所写景色,皆秋色也。每逢初晴之日或霜晨之时,秋林清冷,深涧寂静,时有高山上的猿猴长声吼叫,接连不断,显得异常凄凉,荡漾在这空旷的山谷间,悲凉婉转,声音久久不绝。所以当地的渔人在歌谣中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一节写秋,重点不在写秋景,而在写秋情,写秋天的凄凉肃杀之情,这一段落中的“寒”、“肃”、“凄”、“哀”、等字,都在于表现这种秋情,而这秋情也需具体化、形象化,单用上列的几个抽象的字眼是难以表现得真切感人的,这里就主要是通过写猿鸣来具体、形象地表现这种凄凉、肃杀的秋情的,而最后又以渔歌谣谚作结,其词不离“三峡”,其声不离“猿鸣”,其情不离“凄凉”——“泪裳”。这就更印证了三峡秋情之凄哀。 总括起来,全文四段,第一段主要写山,写三峡的山之多而高,第二段主要写水,写三峡夏季的水大流急;第三段主要写景,写三峡的江流泉瀑、水山木草;第四段主要写情,写三峡之秋的凄哀之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落笔看似随意自然,不拘成法,但其匠心结构,精思布局,实在是让人称妙叫绝的。有选材加工而天衣无缝,有刀砍斧削而不留痕迹,写山、写水、写景、写情,非无心也,是有意也,不然,仅一百五十五字而将三峡的山、水、景、情的神髓精气尽皆写出,他人如何能够做到?还有段落的安排,季节顺序的错置,也都是有意为之的。在文章中,把有意表现为无意,把章法秩序表现为舒卷自如,这或者是文章作法中的“大巧若拙”吧!
春冬之水在作者的笔下摇曳多姿,富有情趣。文章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出此时水的宁静之美。飘飞的瀑布,倒挂的悬泉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动态风景。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是从仰视的角度,素湍绿潭。。是从俯视的角度来描写的。

5,三峡 赏析

答:为写水势,先写山势。写山写出它连绵不断的特点,不但点出为什么下文中夏水湍急,而且更是突出了三峡壮美。
郦道元的《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注》卷三十四,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郦道元(南北朝时期北魏人)的《水经注》一书,虽然是一部地理学著作,但由于其中记述出川风物、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的文字,十分优美、洗炼、生动、逼真,所以使得《水经注》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中的很多片段,作为语言文学作品,选入了大学和中学的语文课本之中,《三峡》就是其中之一。 《三峡》选自《水经注·江水》,全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郦道元被称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创始人,他的《水经注》中的写景文字以峻洁著称,所谓“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这一点在《三峡》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文章开头,先总述三峡形势:“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日蔽天,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相连,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岩重重,陡障叠起,遮蔽了夭空和日光,不是在正午和子夜时分,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描绘,三峡山高峡窄的形势,便令人如身临其境了。 文章第二段写三峡之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到了夏天江水暴涨,大水溢上山陵,来往于江上的船只都被阻断。有时朝廷有紧急宣诏急需传达,使者早晨坐船从白帝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这段路程有一干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能比这更快了。写夏天水大流急,只用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八个字,而为了说明水大流急的实际情景,下面用“或王命急宣”这样一件事例,就十分具体、形象、有力地给予说明了。其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叙述,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是作者用比较的方法发议论,这种议论更加深了读者的感受和印象。 按着时序,本该先写春,但文章却光写了夏,因为三峡山高峡窄,夏季水大流急,峡中江水最有气势,最有特点。而写了夏,本该跟着写秋、写冬,但接下来第二段文字却又先写春冬:“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两季,峡中江水白浪翻腾,湍急而流,至宽阔处,则深潭碧绿,清波回旋,婆娑的倒影中,只见断崖绝壁处,千年古柏,怪状奇形;瀑布涌泉,自天而落,玑珠银柱,飞溅喷射在山林之间;水流清澈、林木繁荣,山势峻险,茅草茂密,这江峡景色,真给人以无限的乐趣。前面先写夏,着重写夏水暴涨,此时三峡最大特点是水大流急,写此则无暇顾及其它。而相对于夏水暴涨来说,春冬则水势最为平稳,也最有对比的特点,写这两季的三峡,有暇赏玩峡中丽影,两岸风光,以补前节之未及,所以文中以“清荣峻茂”四字,极写此时三峡之秀美,并情不自禁地赞叹其“良多趣味”。 最后,文章才写到三峡秋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节文字中并未点出秋字,但所写景色,皆秋色也。每逢初晴之日或霜晨之时,秋林清冷,深涧寂静,时有高山上的猿猴长声吼叫,接连不断,显得异常凄凉,荡漾在这空旷的山谷间,悲凉婉转,声音久久不绝。所以当地的渔人在歌谣中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一节写秋,重点不在写秋景,而在写秋情,写秋天的凄凉肃杀之情,这一段落中的“寒”、“肃”、“凄”、“哀”、等字,都在于表现这种秋情,而这秋情也需具体化、形象化,单用上列的几个抽象的字眼是难以表现得真切感人的,这里就主要是通过写猿鸣来具体、形象地表现这种凄凉、肃杀的秋情的,而最后又以渔歌谣谚作结,其词不离“三峡”,其声不离“猿鸣”,其情不离“凄凉”——“泪裳”。这就更印证了三峡秋情之凄哀。 总括起来,全文四段,第一段主要写山,写三峡的山之多而高,第二段主要写水,写三峡夏季的水大流急;第三段主要写景,写三峡的江流泉瀑、水山木草;第四段主要写情,写三峡之秋的凄哀之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落笔看似随意自然,不拘成法,但其匠心结构,精思布局,实在是让人称妙叫绝的。有选材加工而天衣无缝,有刀砍斧削而不留痕迹,写山、写水、写景、写情,非无心也,是有意也,不然,仅一百五十五字而将三峡的山、水、景、情的神髓精气尽皆写出,他人如何能够做到?还有段落的安排,季节顺序的错置,也都是有意为之的。在文章中,把有意表现为无意,把章法秩序表现为舒卷自如,这或者是文章作法中的“大巧若拙”吧!
觉得水只是山的配色而已。

6,郦道元发现了那些三峡的科学资料

郦道元(南北朝时期北魏人)的《水经注》一书,虽然是一部地理学著作,但由于其中记述出川风物、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的文字,十分优美、洗炼、生动、逼真,所以使得《水经注》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中的很多片段,作为语言文学作品,选入了大学和中学的语文课本之中,《三峡》就是其中之一。 《三峡》选自《水经注·江水》,全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郦道元被称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创始人,他的《水经注》中的写景文字以峻洁著称,所谓“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这一点在《三峡》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文章开头,先总述三峡形势:“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日蔽天,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相连,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岩重重,陡障叠起,遮蔽了夭空和日光,不是在正午和子夜时分,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描绘,三峡山高峡窄的形势,便令人如身临其境了。 文章第二段写三峡之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到了夏天江水暴涨,大水溢上山陵,来往于江上的船只都被阻断。有时朝廷有紧急宣诏急需传达,使者早晨坐船从白帝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这段路程有一干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能比这更快了。写夏天水大流急,只用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八个字,而为了说明水大流急的实际情景,下面用“或王命急宣”这样一件事例,就十分具体、形象、有力地给予说明了。其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叙述,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是作者用比较的方法发议论,这种议论更加深了读者的感受和印象。 按着时序,本该先写春,但文章却光写了夏,因为三峡山高峡窄,夏季水大流急,峡中江水最有气势,最有特点。而写了夏,本该跟着写秋、写冬,但接下来第二段文字却又先写春冬:“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两季,峡中江水白浪翻腾,湍急而流,至宽阔处,则深潭碧绿,清波回旋,婆娑的倒影中,只见断崖绝壁处,千年古柏,怪状奇形;瀑布涌泉,自天而落,玑珠银柱,飞溅喷射在山林之间;水流清澈、林木繁荣,山势峻险,茅草茂密,这江峡景色,真给人以无限的乐趣。前面先写夏,着重写夏水暴涨,此时三峡最大特点是水大流急,写此则无暇顾及其它。而相对于夏水暴涨来说,春冬则水势最为平稳,也最有对比的特点,写这两季的三峡,有暇赏玩峡中丽影,两岸风光,以补前节之未及,所以文中以“清荣峻茂”四字,极写此时三峡之秀美,并情不自禁地赞叹其“良多趣味”。 最后,文章才写到三峡秋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节文字中并未点出秋字,但所写景色,皆秋色也。每逢初晴之日或霜晨之时,秋林清冷,深涧寂静,时有高山上的猿猴长声吼叫,接连不断,显得异常凄凉,荡漾在这空旷的山谷间,悲凉婉转,声音久久不绝。所以当地的渔人在歌谣中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一节写秋,重点不在写秋景,而在写秋情,写秋天的凄凉肃杀之情,这一段落中的“寒”、“肃”、“凄”、“哀”、等字,都在于表现这种秋情,而这秋情也需具体化、形象化,单用上列的几个抽象的字眼是难以表现得真切感人的,这里就主要是通过写猿鸣来具体、形象地表现这种凄凉、肃杀的秋情的,而最后又以渔歌谣谚作结,其词不离“三峡”,其声不离“猿鸣”,其情不离“凄凉”——“泪裳”。这就更印证了三峡秋情之凄哀。 总括起来,全文四段,第一段主要写山,写三峡的山之多而高,第二段主要写水,写三峡夏季的水大流急;第三段主要写景,写三峡的江流泉瀑、水山木草;第四段主要写情,写三峡之秋的凄哀之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落笔看似随意自然,不拘成法,但其匠心结构,精思布局,实在是让人称妙叫绝的。有选材加工而天衣无缝,有刀砍斧削而不留痕迹,写山、写水、写景、写情,非无心也,是有意也,不然,仅一百五十五字而将三峡的山、水、景、情的神髓精气尽皆写出,他人如何能够做到?还有段落的安排,季节顺序的错置,也都是有意为之的。在文章中,把有意表现为无意,把章法秩序表现为舒卷自如,这或者是文章作法中的“大巧若拙”吧! 关于郦道元 郦道元(约466—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地理学家郦道元 严官被害 当你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夏威夷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那高达数百米似喷泉喷射而出的岩浆,使晴朗的天空为之变色;那由岩浆汇聚而成的赤热的河流,所到之处,土壤、岩石为之熔化,花草树木顷刻间化为灰烬……你可曾想到,在1500年前,我国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也有火山,火山口深不见底,热气上冲,常常发出像细微的雷鸣般的声响。现在大同附近的火山早已停止喷发了。关于大同火山当对喷发的情况,是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水经注》中看到的,这部书的作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 (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亲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中做过官。他的父亲做过山东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做过中央官吏,在冀州 (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做过地方官。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在地方做官时,对于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业做了许多好事,很有成绩。

文章TAG:江峡  十二  十二峰  秋草  江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