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吗

意向性指诸如感知、信念的那种指向某个对象(或事态)的特性。常识和哲学传统一般认为意向性至少是某些意识状态的属性。但是,现象学传统以及少数当代心灵哲学家认为,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即意向性乃是所有意识状态所共有的特性。该观点受到了来自心灵哲学家塞尔和罗森塔尔等人的反对,他们提出了单纯的感受和表面上无所指向的意识状态作为反例。我们考察及试图回应他们的挑战,并认为意识本质上是意向性的。
不是的,根据马克思的话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吗

2,谁能帮我说说胡塞尔的意向性

所谓的意向性结构,即意识活动和意识活动对象相关联的特征。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而物质却没有这种性质。这是他从布伦塔诺那里获得的启示。在这里,意识活动是由作为单子的纯粹自我执行的,而意识活动对象是由意识活动构成的。胡塞尔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肯定意识活动、意向性结构、作为意识活动执行者的自我的自明性,然后说明意识活动是如何构成意识活动的对象的。举例来说,如果我看到远处有一棵树,在所有的环节中,可疑的方面包括:究竟远处被我看到的是不是一棵树,因为我可能看错;作为意识之外的、独立于意识的物质对象之树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因为我看到的只是树而不是树的存在;等等。不可疑的一面包括:我的看的行为,我以为我看到了一棵树,我的看的行为针对着我以为看见的树,还有我是看的执行者。胡塞尔把纯粹意识领域内的问题称为内性的问题,把认识的对象是否存在的问题称为超越的问题。现象学研究是在纯粹意识的领域之内进行的。他把超越的问题悬搁起来以后才着手研究认识活动如何构成认识对象。
胡塞尔的“意向性”是说:人的“意识”具有“指向”对象的能力,也因此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 比如,我有一个关于“桌子”的意识,我的这个意识就能够构造一个相应的桌子。这就是胡塞尔所说的“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在胡塞尔看来,任何“意识”,总是指向对象或构造对象。意识总是关于某个具体的对象的意识。

谁能帮我说说胡塞尔的意向性

3,意向性分析是什么

意向性是心灵代表或呈现事物属性或状态的能力。简单的说,很多心理活动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意向性就是这里的“关于”。布伦坦诺在《经验观点的心理学》中提出了唯心主义的“意向性”概念,认为可以把心理现象定义为是通过意向把对象包含在自身中的现象。他提出意向性的两种涵义:1.意向活动的内在性,即意识的内容可以包含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2.指意向活动与某种对象有关。胡塞尔接受了后一种涵义,在《逻辑研究》中加以发挥,意向性问题成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分析的重要主题。胡塞尔认为,人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并以其为目标的,意识活动的这种指向性和目的性即“意向性”。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和根本特征。外部世界被人的意识的意向性光芒照亮之前是一片黑暗、一片混沌、没有意义和没有秩序的,只是当意识的意向性投射于外部事物,当外部事物成为意识的对象时,它们才有了意义和秩序。胡塞尔认为,意向活动有4个要素:意向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内容,意向活动的对象,用什么手段来履行意向活动或在什么方式下意向的对象是这种活动的对象。胡塞尔试图用意向性将以往认识论中互相分裂的主客体统一起来。在他看来,人的意识不仅是对外界的被动记录和复制,而是主动地认识和构造着世界,它不仅通过意向性接受外界事物的性质,而是将这些性质组织成统一的意识对象。
随机对照试验中的意向性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itt),是指参与随机分组的对象,无论其是否接受该组的治疗,最终应纳入所分配的组中进行疗效的统计分析u 。该项原则强调,只要是参与了随机分配的病例,就应当纳入最后的结果分析。

意向性分析是什么

4,诗歌的意向性具体指什么

意向是两个词的组合。 即意义和象征。 意义就是指诗歌重某个诗词的词典含义或生活含义。即能指。 象征是指这次词的引申意义。即所指。 比如“松树” 它的能指就是一种植物 所指是高大挺拔伟岸坚强等,在不同的语境下还会有别的意思。 我这么解释可以么?不清楚咱再交流。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 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 林和靖 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这就是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编辑本段诗歌的意境 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 意境(15张) 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编辑本段修饰意境的词语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

5,请问日语的意向性是怎么回事哦 相当于中文的什么意思

你好,希望能帮得上你哈。。。如还有疑问什么的。可以追问我哈。我先说说终助词「よ」「ね」「よね」的大概用法和区别。·「よ」1、感叹或者招呼别人 きれいな花よ 田中さんよ、待ってください。   2、噢 啊 表嘱咐强调 早く行かないと、遅刻だよ(再不快点,就迟到了噢)   3、加强命令禁止请求语气。接在命令形、意向形后面。 退けよ(闪开啊)、早く始まりましょうよ(快开始吧) 4、 呀 呗 表示责备埋怨 。これはなんだよ(这到底是什么哦(责备别人的口气)) 5、呀 嘛 表示强调,加强语气。だからよ(所以嘛)「ね」1、吧 呀 表示感动感叹感想等,同时有求得对方同感。跟中文的是吧你觉得不 美味しいね(好吃吧) 疲れましたね(累了吧) 2、啊,吧。 表示轻微的询问叮问。 分かりましたね(明白了吧?) どうですかね(怎么样啊?)「よね」  跟上面「ね」用法相似。表示轻微的询问 和 强调。 知っているよね(知道的吧?)それはそうですよね(那的确是那样的吧)关于意向形本来是想自己举例给你将讲一下的哈。后来随意一查,发现百度上已经有很不错的答案。就直接总结、借用过来了哈。意志形主要是在表现自己的意愿时实用。所谓的「意志形」指的是动词的意志形。1 意志形的变化方法动词变为意志形的时候,仍然要根据动词的分类来记忆。 A 五段动词所有的五段动词变成意志形的时候,都要把结尾的假名变为相应的「お段」假名,然后加上「う」B 一段动词一段动词的变法很简单,就是把「る」去掉,然后加上「よう」就可以了。C 特殊动词「する」和「来る(くる)」的变化是「しよう」和「来よう(こよう)」要注意「来」的读法。2 意志形的两种用法A 「意志形+と思っている」这是表示自己的意愿、打算的表达方法。比如说「我打算在大公司里工作」B 表达「邀请、劝诱」时的用法例句实际上是跟第二者说的,包含一种「我们快去吃饭吧」的意思。1.「意志形」の作り方A.五段动词会う??????う→お+う = 会おう书く??????く→こ+う = 书こう话す??????す→そ+う = 话そう立つ??????つ→と+う = 立とう饮む??????も→も+う = 饮もうB.一段动词寝る??????×る+よう = 寝よう食べる??????×る+よう = 食べよう教える??????×る+よう = 教えようC.サ変动词とカ変动词する → しよう来る → 来よう(こよう)2.「意志形」の使い方A.「意志形+と 思っています」= ~つもりです1.私は大きい会社に勤めようと思っています。 =私は大きい会社に勤めるつもりです。2.私は医者になろうと思っています。 =私は医者になるつもりです。3.病気のときとても苦しかったけれど、死のうとは思いませんでした。B.诱う(さそう)ときああ、お腹が空いた。早く食事に行こうよ。 =一绪に食べに行きましょう。再补充一下: 日语的意向形,用动词的相应变化表示动作的主体打算,决定或劝诱对方做某事的语法形式。在日本国教材上称之为未然形+う/よう,国内语法书上称之为推量形,意志形,未然形2...其敬体形为でしょう ましょう だろう,这点要注意。このプレゼントは自分で彼女に差し上げよう(差し上げましょう)~~这件礼物我想亲自送给她~
你好,希望能帮得上你哈。。。如还有疑问什么的。可以追问我哈。我先说说终助词「よ」「ね」「よね」的大概用法和区别。·「よ」1、感叹或者招呼别人 きれいな花よ 田中さんよ、待ってください。   2、噢 啊 表嘱咐强调 早く行かないと、遅刻だよ(再不快点,就迟到了噢)   3、加强命令禁止请求语气。接在命令形、意向形后面。 退けよ(闪开啊)、早く始まりましょうよ(快开始吧) 4、 呀 呗 表示责备埋怨 。これはなんだよ(这到底是什么哦(责备别人的口气)) 5、呀 嘛 表示强调,加强语气。だからよ(所以嘛)「ね」1、吧 呀 表示感动感叹感想等,同时有求得对方同感。跟中文的是吧你觉得不 美味しいね(好吃吧) 疲れましたね(累了吧) ...仍然要根据动词的分类来记忆;?.诱う(さそう)ときああ。   2;×る+よう = 寝よう食べる??。 退けよ(闪开啊);?。b.其敬体形为でしょう ましょう だろう、加强命令禁止请求语气;????.;??。 =私は大きい会社に勤めるつもりです;×る+よう = 食べよう教える??,同时有求得对方同感你好,这点要注意;?、噢 啊 表嘱咐强调 早く行かないと.一段动词寝る?す→そ+う = 话そう立つ?、呀 嘛 表示强调;?も→も+う = 饮もうb。1;??。就直接总结。跟中文的是吧你觉得不 美味しいね(好吃吧) 疲れましたね(累了吧) 2、遅刻だよ(再不快点。3,就是把「る」去掉;?.サ変动词とカ変动词する → しよう来る → 来よう(こよう)2。再补充一下。后来随意一查,发现百度上已经有很不错的答案,然后加上「よう」就可以了,就迟到了噢)   3,加强语气,然后加上「う」b 一段动词一段动词的变法很简单;つ→と+う = 立とう饮む?。如还有疑问什么的。2。1 意志形的变化方法动词变为意志形的时候。接在命令形.病気のときとても苦しかったけれど;?.;?。 知っているよね(知道的吧。表示轻微的询问 和 强调;?,用动词的相应变化表示动作的主体打算。比如说「我打算在大公司里工作」b 表达「邀请,未然形2、死のうとは思いませんでした;?,意志形。2 意志形的两种用法a 「意志形+と思っている」这是表示自己的意愿;う→お+う = 会おう书く??、早く始まりましょうよ(快开始吧) 4;??、劝诱」时的用法例句实际上是跟第二者说的,包含一种「我们快去吃饭吧」的意思?)それはそうですよね(那的确是那样的吧)关于意向形本来是想自己举例给你将讲一下的哈;?。早く食事に行こうよ、打算的表达方法;?,国内语法书上称之为推量形、 呀 呗 表示责备埋怨 。これはなんだよ(这到底是什么哦(责备别人的口气)) 5。c 特殊动词「する」和「来る(くる)」的变化是「しよう」和「来よう(こよう)」要注意「来」的读法、お腹が空いた。意志形主要是在表现自己的意愿时实用。 a 五段动词所有的五段动词变成意志形的时候;??) どうですかね(怎么样啊.「意志形」の使い方a;?。だからよ(所以嘛)「ね」1;?。可以追问我哈;??。在日本国教材上称之为未然形+う/よう;?.「意志形」の作り方a;×る+よう = 教えようc;?,决定或劝诱对方做某事的语法形式。,吧: 日语的意向形.私は大きい会社に勤めようと思っています。 表示轻微的询问叮问.「意志形+と 思っています」= ~つもりです1。 =一绪に食べに行きましょう。 分かりましたね(明白了吧;???、感叹或者招呼别人 きれいな花よ 田中さんよ、借用过来了哈、吧 呀 表示感动感叹感想等。 =私は医者になるつもりです;?,都要把结尾的假名变为相应的「お段」假名。.私は医者になろうと思っています;??.五段动词会う?、待ってください;??,希望能帮得上你哈。·「よ」1;?、意向形后面。我先说说终助词「よ」「ね」「よね」的大概用法和区别。所谓的「意志形」指的是动词的意志形?)「よね」  跟上面「ね」用法相似、啊;く→こ+う = 书こう话す?

6,到底什么叫 意向性结构 诶

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现象学哲学创始人)是世界哲学史上,指出纯粹认识的一般方法(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并系统研究了理性直观这种认识形式的第一位哲学家。他把他的学说称为现象学,《纯粹现象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是最重要的著作。 胡塞尔认为,他的《通论》主要是研究绝对存在的先验意识或者叫纯意识 。为此,他提出了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的方法,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又统称现象学还原。所谓先验还原,就是排除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并对这些科学加括号,先验还原也叫叫做先验悬置。胡塞尔认为,由于经过这样的排除、加括号或悬置以后,就剩下了先验意识,也就是先验意识的还原,因此他把这样的还原叫做先验还原 。所谓本质还原,就是由具有心理特征的经验的一般性,向纯粹本质的还原。由于这样的还原本质直观的还原,所以叫本质还原 。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是两种不同意义的还原,是同时进行的。比如,排除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并对这些科学加括号的先验还原过程,本身也又是本质还原。因为在胡塞尔看来,只有排除经验知识以后的,才能对剩下来的绝对存在的先验意识,通过纯自我的反思、体验加以把握,才能实现与经验无关的本质知识的还原。在胡塞尔看来,本质直观形成的一般性的知识也就是先验知识,是其他一切知识的基础。 在对绝对存在的先验意识的研究上,胡塞尔既研究了方法,又研究了先验意识的构成要素。 关于方法,胡塞尔主要讲了两个,一是完全明晰的本质把握方法。二是现象学作为有关纯粹体验的描述方法。 关于先验意识的构成,胡塞尔认为“真正具有首要意义地位的是每一体验与纯粹自我的关系。” 而胡塞尔所说的体验也就是反思。在胡塞尔看来,“反思也是本质上相关联的诸种体验的名称” ,“纯粹自我,没有任何还原可对其施加影响。”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首要主题是意向性。由此有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并对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做了比较详细的考究。 我们这里之所以对胡塞尔的《通论》做些很粗略的考察,是为了即看到胡塞尔对认识论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看到胡塞尔的失误之处。 胡塞尔的失误表现在很多地方。 一是,胡塞尔把自己所研究的绝对存在的先验意识绝对化。如果按照他关于绝对存在的先验意识的构成的论述来看,他所说的先验意识,就是我们所说的作为两种客观认识(实证认识和思辨认识)之一的思辨认识,即以理性直观为源泉的认识,也就是胡塞尔所说的本质直观。胡塞尔所谓的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也就是他称为本质直观的还原。他的研究方式也是本质直观,或者说是对本质直观的本质直观。但是在我们看来,本质直观只是关于客观对象的两种认识形式中的一种。这样他就用本质直观取代了全部认识形式,排除了以经验直观为认识源泉的实证认识。他说,“一切原则中的原则,即完全的明晰性是一切真理的尺度” 。完全的明晰性确实是真理的尺度,但只是以理性直观为源泉的思辨科学真理的尺度,并不是以实践经验为源泉的实证科学真理的尺度。同时,胡塞尔也用思辨科学真理的属性取代了实证科学真理的属性。思辨科学真理是必然真理,是认识和所认识的客观对象的完全符合。因此,由于他把本质直观绝对化,也就用以本质直观为基础的思辨科学真理取代了全部真理,也就把认识和客观对象等同起来,把对现实的认识同现实等同起来。因此,尽管胡塞尔对理性直观研究得比较深入,但仅仅是半个认识论。而对另外半个认识论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是现代西方哲学界的逻辑实证主义。胡塞尔的《通论》是消解实证科学,而逻辑实证主义是消解属于理性直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从根本上说是消解思辨科学。胡塞尔和逻辑实证主义是各走向了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的一极。胡塞尔的研究方向确实是为科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仅仅是思辨科学,而不是全部科学。也因此,胡塞尔不仅没有认识到实证科学的基础是实践,因此不可能为实证科学奠定正确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未能清楚地为思辨科学奠定基础。 二是,胡塞尔认为纯粹自我是无原可还的是不正确的。胡塞尔在认为“纯粹自我,没有任何还原可对其施加影响” ,又说“体验的自我(即纯粹自我—引者注)不是某种可被看作自为的、并可被当作一种研究本身对象的东西。除了其关系方式或行为方式以外,自我完全不具有本质成分,不具有可说明的内容,不可能从自在和自为方面加以描述:它是纯粹自我,仅只如此。” 正因为胡塞尔认为纯粹自我那里无原可还、什么都没有,所以他对作为纯自我直观的“看”的清晰明白,也就没有了可进一步的说明;同时更重要的是以理性直观的形式形成的科学的开端范畴,比如几何学的公理,也就仅仅是清晰明白了。这样作为本质直观的原出给予的“看”的清晰明白也就没有了客观标准。其实在我们看来,纯粹自我那里、纯我思那里即先天自我那里,是有原可还的,可还原出思辨逻辑不矛盾律。正是思辨逻辑不矛盾律,才是清晰明白的标准,或者说本质直观的清晰明白是逻辑的清晰明白,离开思辨逻辑不矛盾律的清晰明白是难以清晰明白的。 胡塞尔在《通论》第二章的开头写道,“通过在一种确定意义上绝对的存在的先验意识王国,通过现象学还原对我们产生了。它是一般存在的原范畴(或按我们的用语,原区域)。一切其它存在区域均植根于此范畴,按自己本质均相关与此范畴。范畴理论必须完全从一切存在区别中最基本的区别——作为意识的存在和作为在意识中显示的、超验的存在——开始,这些区别,如我们所见,只有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才能在其纯粹性中被达到和证实。在先验存在和超验存在之间的本质关系中根植着已被我们反复论及而稍后将更深入地加以探索现象学和一切其他科学间的关系,这一关系意味着,现象学的支配领域以某种引人注目的方式扩展到它所排除的一切其他科学。” 通过胡塞尔的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胡塞尔把绝对的存在的先验的意识理解作先验自我或纯粹自我或纯我思,并将其还原到思辨逻辑不矛盾律,那么胡塞尔的这段论述就很好理解,并且也就能达到为科学奠定范畴基础基础的目标。但是很明显,胡塞尔并不是这样,而是离开思辨逻辑不矛盾律,只是通过内知觉的体验来达到他所设想的目标。因此他所付出的努力而结成的“果实”,离他自己所设想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是,胡塞尔对先验意识的考察采取体验描述的方法也是不正确的。在胡塞尔看来,先验还原排除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剩下的就是绝对存在的先验意识了。但是,在我们看来,排除了东西并不是弃之不用,而是作为对象,从中抽象出、分离出或还原出我们需要的东西。而胡塞尔却认为,对剩下来的东西的认识,只能用体验描述的方法。 胡塞尔认为,“科学或者是具体的,或者是抽象的。” 这也就推论出具体科学是实证科学,只能采取体验描述的方法,而抽象科学是纯分析科学,纯演绎科学。胡塞尔认为数学“借助于公理,即最初的本质法则,┄┄,纯演绎地导出一切在空间中存在的、即在观念上可能的空间形状、以及一切与它们有关的本质事态。” 数学“以纯分析必然性方式完全地和无歧义地规定着该领域的一切可能形态的全体” 这样,胡塞尔就产生了两点失误:一是,胡塞尔把作为他所认为的抽象科学的数学看成了纯演绎的、纯分析的科学。其实,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早已指出,一切数学判断,毫无例外都是综合的。这个事实的确实性虽然是无可争辩的,并且在其后果方面极为重要,可是直到现在为止,那些从事于分析人类理性的人们都没有注意到,并且实际上与他们的一切猜测都直接相反。康德的论述是极其精辟的,而胡塞尔却疏忽了康德的论述。二是胡塞尔误解了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抽象概念就其形成来说是通过抽象得到的,并和具体事物相比是抽象的,但它作为理性直观研究的对象来说也是具体的。比如欧氏几何中的三角形,在人的思维中也是具体的。因此科学只有实证科学和思辨科学之分,并没有具体科学和抽象科学之别。因此,胡塞尔所说的本质直观,也只能和数学一样是思辨科学,而不是他所说的是和实证科学一样的体验描述科学。而且如果像胡塞尔那样只停留在个体的内知觉的体验描述上,也不是科学,而只能是经验。因此胡塞尔所坚持的正是思辨经验主义。因此胡赛尔所认识到只是理性直观中的经验认识,或者说是凭内知觉觉察到的理性直观中的现象认识。因此,胡塞尔根本不能清晰地认识理性直观的本质,并且在胡塞尔那里也就当然还原不出自在之物这个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了。 作为认识论的理性直观所面对的主要是人类各种认识所形成的文本,对文本通过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而不是描述,才能形成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五是,由于胡塞尔把理性直观绝对化,也就用思辨科学取代了实证科学,因此他也就抹煞了实证认识中和思辨认识中两种意向性的区别。对于实证认识来说,意向性的“意义”,是由实践的证实而赋予的;而对于思辨认识来说,是由抽象概念和思辨综合判断间的统一即不违反思辨逻辑不矛盾律来保证的。而胡塞尔却认为都是由概念和判断的完全明晰性来保证的。因此,尽管胡塞尔极其重视意向性这个概念,把它作为这部著作的奠基性概念,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是存有偏颇的。 如此二者区别即显而易见了
这个一说唯恐太多了,我有空来答。。。睡会儿先顺便建议一下如果有得自己真的无法参透的东西,要么可以先搁下要么可以跳出来从他相关的周边去看,然后反身来理解再或者就是,我觉得意识形态上的很多概念,如果不是初始的兴趣指引并带有先天的好奇和一定参透力,没必要纠结到死路,退一万步,就像第一个建议一样,先搁下,有时可能是个人的体例等等无法让你明晰一些概念这种情况下,没必要纠结因为你的个人体验阅历有些是需要对应成分才能渗透理解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自己算比较小就喜欢看这类了,不觉得枯燥,是那种阅读愉悦即便如此每隔一段时间看以前的书会发现自己以前勾画和批注的的都哪儿跟哪儿啊再者,每一次个人体验的蝶变也会对此有影响因为前后几次极度接近死亡,大抵事后能拿上桌面说道的最大收获就是对意识形态范畴很多东西的认识,明晰,甚至顿悟就好像,生死一线有时会帮你打通很多“穴脉”所以,真的勿急除非,你要应试如果是个人兴趣类的我建议如上了..嗯。。揉揉太阳穴吧,自虐有时很辛苦bt另一种情况是,别人眼中的自虐,自我体验里的愉悦,那还是很爽的~呵待续,周末电影时光先。。呃
一楼的就是意象结构
意识之意向性——最简洁的阐释:意向性不但建立起客观的经验世界而且从而圈定出了自我。意向性不但是意识的基本结构,而且是存在的基本范畴。(意识——对象)——意向结构。
意向性(Intentionalit t)胡塞尔从哈尔转到哥廷根后,日益关注意识结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意向性学说。他指出,一切知觉形式均以意向性意识结构为前提,意识与世界之关系亦应在此意向性结构中考察。胡塞尔强调,意向性是自我之活动,体验中的超越性客体均为自我活动功能之“成就”。意向性于是就是意识生产性行为和能力之条件,它既不是物质性关系也不是内在于主体的特性,而是一切意识活动之条件。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一直在演变之中。在《笛卡儿沉思录》中他将意向性描述为“自我在其中作为自我生存之意识方式的基本特性”。意向性又被说成是“我思与我思对象的张力关系(Spannung)”。对意向性的各种界定和描述都离不开自我和对象这两侧,因而意向性的一个别称是“关注”(兴趣),于是“自我对某物之关注”就相当于“意向地指向某物”。所关注之物即行为的“主题”,主题遂成为自我的“目的”。自我朝向主题的方式(相信地、不相信地、喜欢地、不喜欢地、憎恨地、功利地……)即为设定(Thesis)之方式。意识总是要由自我指向对象,我觉得这就是意识的意向性。

文章TAG:意向  意向性  意识  本质  意向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