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1、科学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2,怎样教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怎样教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

3,以积极的心态为主题的司马光的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动机。 (2)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 (3)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4)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5)布置、批改并辅导学生课外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以积极的心态为主题的司马光的教学设计

4,五年级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目标: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本节课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三、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激光笔。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及夹子,一张黑色卡纸做屏、塑料管。小孔成像的材料(火柴、蜡烛、黑色光屏、带洞的卡纸)五、课时安排:

5,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课文原文

春笋原文如下: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 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 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梅子和杰猫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课文原文  司马光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会书写要求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谁知道?给大家讲一讲好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6,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www.cn910.net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www.cn910.net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www.cn910.net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http://www.google.cn/search?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q=%E4%B9%A1%E6%9D%91%E5%9B%9B%E6%9C%88%EF%BC%8C%E5%9B%9B%E6%97%B6%E7%94%B0%E5%9B%AD%E6%9D%82%E5%85%B4%EF%BC%8C%E6%B8%94%E6%AD%8C%E5%AD%90%29%E6%95%99%E5%AD%A6%E8%AE%BE%E8%AE%A1&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

文章TAG:司马光  教学  教学设计  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