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商定和选择仲裁地点问题上我们应如何掌握可以采取哪些规定

力争在我国仲裁,其次在双方认同的第三国,下下在对方所在国,应在签订该合同时,约定适用我国仲裁规则,仲裁裁决对双方同时有效,并只能在我国法院起诉。 定合同时在仲裁条款中把这些都约定好就行。果断的争

在商定和选择仲裁地点问题上我们应如何掌握可以采取哪些规定

2,怎么确定涉外合同应适用的法律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的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就是说有约定从约定,主要体现民事活动的意思自治原则。我国法律允许合同当事人双方协议选择合同的管辖及法律适用。也可以选择仲裁。只要经过选择的国家与合同争议有实际联系,且不违反我国的法律、法规。只有在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才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来确定。

怎么确定涉外合同应适用的法律

3,涉外合同怎么约定境内管辖

1、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管辖的,不得违反本法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涉外民事诉讼管辖权,从立法精神看,基本上采取属地管辖权原则,并以属人管辖权和实际控制原则作为补充。 2、协议管辖是国际经济贸易中普遍适用的一种管辖确定原则,它对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用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管辖,例如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与合同有联系的地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这种选择不能违反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涉外合同怎么约定境内管辖

4,如何签订一份合格有效的对外贸易合同以数量条款为例

首先合同不能违反我国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比如说质量不合格的产品等;  其次是对合同的主体身份要明确,对外贸易的产品质量、规格、数量、价格,运输方式,保险承担,费用计算,违约责任,适用何国法律等作出明确约定。  包含以上这些就大致可以,但是对外合同一般涉及金额较大,建议当面咨询专业律师,控制风险。
1、卖方。案例中“手工制造书写纸”是凭说明买卖,即手工制造,因此买方有理由认为卖方违约;另外,若商品凭样品成交,则应在合同中作出明确规定,或必要时留存封样。因此,本案例中,卖方应负责。2、不可行,根据《公约》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如果货物是按照重量计量和计价,而未明确规定采用何种方法计算重量和价格时,根据惯例,应按净重计量和计价。因此,该公司的做法不可行。3、不合理,我方所交货物虽少与合同中规定的两,但根据规定,我方可在规定时间内补齐,则俄方所提要求不合理。我方应在交货期限内将货物补齐。(在此种合同中,应规定一定的质量机动幅度和溢短装条款,以减少违约情况的出现)4、我方可以接受,这种包装属于定牌中性 ,即在商品和包装使用买方指定的牌名或商标,并且不标注生产国别。应注意,此时注意商标权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侵权行为。以上是个人观点,共勉吧~~~

5,口头合同法条有哪些哪些法律法规规定

《合同法》第十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第三十六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
马颖秋律师解答: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提出的口头合同的问题。我国现行法律中对口头合同的规定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六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因此,可以认为口头协议也是合同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双方都认可的口头协议,在法律上认定为有效,但如果一方违约,主张一方的举证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口头协议也具有法律效力。国家法律规定的应当采取书面合同的,当事双方却仅进行口头约定,主张方能举证证明自己已经履行了协议,可以视为有效。法律规定,订立合同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方式,也可以是口头合同。口头合同比起书面合同简便易行,只要法律没有规定一定要订立书面合同,而口头合同只要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也同样是有效的。

6,涉外买卖合同可以约定法

涉外买卖合同可以依照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国际买卖合同相关规定做任意约定,前提是不违反我国的公序良俗和国家公共利益及强制性规范,就 可以做约定的。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一 关于买卖合同的诉讼时效 关于诉讼时效的确定。双方在合同的履行期间反复进行了多次的合同修改,虽然显的有点复杂和反复,但如果我们能准确把握要约和承诺的定义,则可以很容易的做出准确的认定。 甲与乙约定在设备运转三个月以后如果没有质量问题就支付剩余款项,这是合同最初始的约定。但三个月后,乙以目前尚不能肯定设备质量为由要求再给予三个月的宽限期,这可以视为对原合同做出修改的新要约,甲方对此予以了承诺,但同时去函要求乙方至迟于1991年2月10日前结清全部款项。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对甲方做出答复时附带的这项内容做出准确的理解。按照前面的合同约定,我们可以这样计算,10月10号,过三个月按照民法通则日期的规定算法就是91年的1月10号,如果再等三个月那就是4月10号。但注意的是甲在对乙推迟付款表示同意后,同时做出了必须在1991年2月10日前结算,与前面我们做出的推算4月10号提前了2个月,因此甲对乙方做出的推迟三个月的新要约做出了新的修改并予以了通知,履行期限的变更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视为对要约做出了实质性的修改,法律视为新的要约,而此后乙对该新的要约没有回复,则可以视为没有做出承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双方对三个月后关于合同新的变动没有达成一致的约定,则合同债权的诉讼时效计算开始时期为1991年的1月1号。 二 关于违约责任承担的问题。 合同法153条对买卖合同规定了违约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区别于一般的违约责任,该种违约责任请求的实现需要买受人对物的瑕疵履行对卖方通知的义务,否则就丧失主张就该物的瑕疵所产生的违约责任的权利。如果在约定的期间(没有约定法律规定该期间为2年)没有通知,则法律拟制为卖方交付了合格的产品;如果产品有质量保证期,则该期间自动调整为产品质量的保证期间。 那么案例中是否适用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呢?个人认为以案例给予的信息来讲,是可以适用的。案中给予了这样的内容“乙公司给付货款280万元,双方同意剩余20万元待设备运转3个月后如果没有质量问题时再行支付”。从字面上理解来看,这三个月的期间就是双方约定的就设备质量是否合格的异议期,而乙方在此期间过后并没有做出设备质量问题上的异议,那么此时应当认定为甲交付的相关设备的质量已经合格。此期间过后,因为乙方没有做出瑕疵通知的义务,则不能主张违约责任。当然,按照一般的生产设备交易常识,设备肯定有特定的质量保证期间的,如果有另外的质量保证期间,那就当另论了。 三 关于诉讼时效是否已经届满的问题,从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案的诉讼时效于1991年1月10号就已经届满。乙公司当然有权拒付20万元的余款。 四 已过诉讼时效的债权,当事人双方如果再行达成书面协议确定债权,债务,根据高院关于诉讼适销的司法解释,可以发生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的法律效力。因此,甲此后诉诸法院是完全可以得到法院支持的。

7,出口贸易种合同条款如何完善规避风险

合同对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费用和风险等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具有法律效应。对出口商而言,合同既是对买家应该履行义务的一种明确规定,同时更多的是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的一种界定。制定一份完善的合同,起码应做到:对合同每一个条款理解准确、深刻,交易磋商时细心、全面,缮制合同时严密、完整,履约时一丝不苟、及时沟通。这需要业务人员具备扎实的进出口相关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外语水平过硬,并且熟悉有关法律知识和国际贸易惯例。合同条款理解须透彻 一份完整的出口合同要对交易各环节、各要件做出明确的规定。合同规定的每一条款,采用的每一惯例,都有其具体内容,都是日后履约的依据。而各条款之间以及条款和惯例之间又常有一定的联系。同时,所有的条款既可以看作是对自己应履行义务的一种明确规定,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卖方的一种制约。 例如,商品作为进出口合同的物质基础,对其品质的约定是整个合同中最重要的内容。如何确定卖方交货的品质、数量和包装又涉及合同中的商品检验条款。在商检条款中,商检机构和检验期限的科学合理的约定不但是对买方行使复检权的保证,而且也是一种限制;再者,复检权及其行使期限是卖方对自己商品品质实行有效保护的有效途径。 目前,不少出口公司的固定格式合同上规定以货物出运时中国商检局出具的商检证作为商品数量、包装和品质的最终依据。事实上,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萧志明先生介绍,这个条款的不对等性剥夺了买方重新检验的权利。按照国际惯例,买方收到货物后,并不等于买方接受货物,买方仍有一个合理的机会有权对货物进行检验。 但在合同中,卖方应该对买方的复检权在文字上作一个限制。如规定货物到岸后多少天内对方有重新检验的权利,但必须是由"双方同意的"权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双方同意的"这几个字非常重要,因为国外的很多公证机构是民间性质,而且不具备权威性,国际贸易中如果有恶意商人在质量、数量等问题上挑刺的话,就可以串通公证机构来坑害卖主。一般的涉外经济合同大体上包括商务条款(包括技术条款)和法律条款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又是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所以,在使用时,应注意保持合同的完整性,不应为了在某些条款(如价格条款)上的讨价还价而放弃或忽略其它重要的条款(如解决争议条款),如不可抗力条款、仲裁条款等,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交易磋商细心全面 据萧先生介绍,国际贸易中卖方违约的主要表现是:不交货;不按时交货(延迟交货和提早交货);所交货物与销售合同不符(品质、规格、型号、包装、数量等)。在目前"买方市场"下,卖方有意违约的比例不大。他认为,现在很多卖方违约是因为他在交易磋商中对自己的履约能力没有正确估计造成的。从以下案例中可以看到磋商环节的疏忽大意给出口商自己造成了多大的麻烦. 中国的某出口公司与一家埃及的客户谈妥了一笔外商指定的一工厂生产的化工品的出口业务,合同规定20天内装运,价格条件:FOB上海,同时,外商指定了一家船公司为承运人。因为成交价格相当不错,该出口公司的业务员毫不犹豫就和买家签下了合同。但之后联系供货厂家,方得知该厂的这一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非常畅销,接到的定单已经排到了2个月后,所以根本不可能在20天内交货。该出口公司遂与买家协商,希望延期交货,或者改为其它厂家的产品,客户无法接受,该出口企业只好高价从另外一家外贸公司手上买下一批合同所要求的货物来履约。结果是,在签合同时,本来预算有利可得,但后来为了履行合同反而亏损了几千美元。 以上案例中,该出口公司在磋商中如果多做一点工作就不会到后来陷入被动的境地。成交价格好当然是一个诱人的因素,但不能只为了价格而忽略其它。外商既然指定了产品必须是一家工厂生产的,那么出口公司起码应该在答应外商的条件前,向该工厂查询他们的供货情况。

文章TAG:出口合同怎么约定的法律规定出口  出口合同  合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