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脑死亡而心在跳算不算真正的死亡

只要心脏一直在跳就不算死亡,不过大脑如果是直的已经死了,恐怕心脏也跳不了多长时间了,但也有跳很长时间的病例,不过治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大脑神经细胞一旦死亡就无法再生. 中国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技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 先决条件包括:昏迷原因明确,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诊断标准: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以上必须全部具备。 确认试验,脑电图平直,经颅脑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形,体感诱发电位p十四以上波形消失。此三项中必须有一项阳性。 脑死亡观察时间:首次确诊后,观察12小时无变化,方可确认为脑死亡。
不算

脑死亡而心在跳算不算真正的死亡

2,脑死亡和肌体死亡有什么区别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技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   先决条件包括:昏迷原因明确,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诊断标准: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以上必须全部具备。   确认试验,脑电图平直,经颅脑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形,体感诱发电位p十四以上波形消失。此三项中必须有一项阳性。   脑死亡观察时间:首次确诊后,观察12小时无变化,方可确认为脑死亡。   儿童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儿童脑死亡诊断更应慎重,可参考以下几条:   (1)昏迷和呼吸停止同时存在。   (2)脑干反射全部消失,瞳孔散大固定,眼球固定,呼吸活动完全停止。   (3)以上检查结果恒定无变化。

脑死亡和肌体死亡有什么区别

3,怎样判断脑死亡

脑死亡指标   近年来, 多数学者认为,脑死亡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1.深度昏迷,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   2.自主呼吸已停止。   3.脑干反射功能消失,如吞咽反射、睫毛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等。   4.心跳、呼吸均停止,并已正确、连续地做心肺复苏30分钟以上,脑的全部功能已达不可逆转的损伤者,可以诊为脑死亡。   脑死亡与传统的死亡概念不同。古今中外,人们把心脏停跳,呼吸停止即作为死亡的标准。随着科学的进步,呼吸循环复苏技术的发展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过去死亡标志不科学,常把心跳和呼吸暂停的“假死”者当成真死者来处理。现在有的医生把心跳呼吸停止85分钟的病人还能救活过来,这就是对传统死亡标志的挑战。脑死亡比传统死亡标志更科学,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怎样判断脑死亡

4,医学上怎样判定脑死亡

确切的脑死亡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大脑皮质的变化。大脑皮质主管人的思维、意识活动等心理功能。大脑皮质一经死亡,上述功能就不复存在,医学上把这叫做大脑皮质弥漫性死亡。此时至少可做出社会学死亡的诊断。   第二是脑干死亡。人体有12对脑神经经由脑干发出,主管人的感官、呼吸等等重要生理功能。现代医学认为,代表人体生命的首要生理特征为呼吸功能,而主宰呼吸功能的中枢神经区域位于脑干。因此,推荐将脑干死亡作为达到死亡临界点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判定人类脑死亡和死亡的标准。脑干死亡之后,依靠现代医疗手段所能维持的、包括残余心跳在内的部分生物特征不再表明生命的继续存在。这就是现代医学的“4—3—2”定律:脑干死亡=脑死亡=死亡。   第三是全脑死亡。大脑皮质弥漫性死亡+脑干死亡=全脑死亡。全脑死亡一旦发生应即时宣告个体死亡。   其实,弥漫性脑损伤发生时,大脑皮质死亡一般来说要先于脑干死亡,因此采用脑干死亡作为个体死亡的判定标准更具保守性、安全性、可靠性。例如缺氧时,脑细胞对缺氧耐受时间分别为:大脑皮质4—6分钟;中脑5—10分钟;小脑10—15分钟;延髓/脑干20—30分钟。

5,脑死亡的判断依据和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医学科学国际委员会对脑死亡诊断提出了五项标准: ①昏迷。对整个环境应答反应消失。 ②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无对光反射,呈扩张状态。 ③自主呼吸消失。包括停止人工呼吸3分钟后仍无自主呼吸。 ④如果不以人工维持,血压急剧下降。 ⑤甚至给予刺激,脑电图呈直线。以上情况应除外低体温(小于23℃)患者和药物滥用者。 24小时重复上述测试,结果不变。 由此可见,对脑死亡的诊断是十分谨慎的,以防止医生滥用职权,“滥杀”生命。脑死亡标准的确立对于现代医学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①导医生正确地实施复苏与抢救。确定准确的死亡时间,减少法律纠纷。 ②合理有效地分配有限的医学资源。对于无任何生还希望的脑死亡患者继续救治,既是对医疗经费、医疗设备与人力资源的无效浪费,也是对“死”者尸体的不尊重,也不符合伦理道德。 ③有利于器官移植的开展。脑死亡者可以捐出体内活的器官救治更多的生命,这是死者对人类的最后奉献,也是爱心的最后奉献。 ④在伦理学上更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对已无生还希望的脑死亡者机械地维持呼吸与循环,是对尸体的侵犯。长期维持这种状态,是对家属及亲友身心的折磨和财富的消耗,也是对医疗资源的无效浪费。

6,医学上怎样判定脑死亡

确切的脑死亡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大脑皮质的变化。大脑皮质主管人的思维、意识活动等心理功能。大脑皮质一经死亡,上述功能就不复存在,医学上把这叫做大脑皮质弥漫性死亡。此时至少可做出社会学死亡的诊断。   第二是脑干死亡。人体有12对脑神经经由脑干发出,主管人的感官、呼吸等等重要生理功能。现代医学认为,代表人体生命的首要生理特征为呼吸功能,而主宰呼吸功能的中枢神经区域位于脑干。因此,推荐将脑干死亡作为达到死亡临界点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判定人类脑死亡和死亡的标准。脑干死亡之后,依靠现代医疗手段所能维持的、包括残余心跳在内的部分生物特征不再表明生命的继续存在。这就是现代医学的“4—3—2”定律:脑干死亡=脑死亡=死亡。   第三是全脑死亡。大脑皮质弥漫性死亡+脑干死亡=全脑死亡。全脑死亡一旦发生应即时宣告个体死亡。   其实,弥漫性脑损伤发生时,大脑皮质死亡一般来说要先于脑干死亡,因此采用脑干死亡作为个体死亡的判定标准更具保守性、安全性、可靠性。例如缺氧时,脑细胞对缺氧耐受时间分别为:大脑皮质4—6分钟;中脑5—10分钟;小脑10—15分钟;延髓/脑干20—30分钟。
一、先决条件 (1) 明确昏迷原因; (2) 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二、 临床判定 (1) 深昏迷; (2) 脑干反射全部消失; (3) 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自主呼吸激发实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以上三项必须全部具备。 三、 实验室检查 (1) 脑电图(EEG)呈电静息; (2)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无脑血流灌注现象; (3) 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N20和P14消失或N20和N18小时; 以上三项中一项阳性即可。 四、 脑死亡观察时间及判定 临床判定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为阳性者可首次判定为脑死亡,首次判定后,观察12小时以上复查,结果仍为阳性者最终判定为脑死亡。

文章TAG:脑死亡  死亡  标准  心在跳  脑死亡标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