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犯罪故意的定义

犯罪故意,则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的心理态度。

2,什么是概括的犯罪故意

你好,我们是西南民族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针对你的问题作出以下回答:1.概括的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对于认识的具体内容并不明确,但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根据行为人认识的具体内容的不同,概括故意可以分为对行为认识不明确的概括故意、对行为对象认识不明确的概括故意以及对危害结果认识不明确的概括故意三种.对于概括故意的犯罪,应该考察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及其结果,在概括故意的范围内按照主客观统一的原则予以认定.2.同一的犯罪故意是指对于具体内容认识明确,且连续实施了多个同样的犯罪行为.

3,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中包括直接故

“明知会发生”包括“明知一定会发生”和“明知可能会发生”。
选b 因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

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中包括直接故

4,犯罪故意的内容和犯罪目的的区别

答案为“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其中还有一个选项是“犯罪的目的”不同。 这是正确的,实际上,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就在于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其中,故意杀人罪是出于杀人的故意也就是以剥夺他人生命为目的,而故意伤害罪则是出于伤害的故意也就是以伤害他人身体健康为目的。 因此,在故意杀人的案件中,即使受害人没有死亡,但由于罪犯是以剥夺他人生命为目的,因此,也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在故意伤害的案件中,即使受害人死亡了,但由于罪犯是以伤害他人身体健康为目的,因此,只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 看到前面的朋友说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是不同的,同意。 所谓犯罪目的,就是罪犯希望其行为达成的目标,而犯罪动机则是促成罪犯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或称内在的驱动力。比如在故意杀人的犯罪中,剥夺他人的生命是犯罪目的,但其犯罪的动机则可能是仇杀、嫉妒、贪欲、义愤等等。

5,犯罪故意如何认定

审查起诉要确定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移送审查的证据足以认定被追诉人具有实施被追诉的犯罪的主观故意,要从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方面予以审查确定。 从认识因素来看,要审查*机关收集的证据是否能合乎逻辑地推导出被追诉人意识到自己正在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对行为引发的危害结果主观上是明知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判断:1.现有证据(如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能够直接证明被追诉人对实施的行为危害性认识上是清楚的。2.有证据证明被追诉人实施危害行为时的神志是清醒的,没有证据表明被追诉人存有精神障碍。3.有证据证明不存在任何外界因素阻碍被追诉人对危害行为性质的判断。4.有证据表明被追诉人在某一领域接受过专门教育,或者根据被追诉人对某领域的熟知程度,或者根据被追诉人的工作性质,可推断被追诉人能够分辨实施的危害行为的性质,并能判断行为产生的危害结果。当然,对被追诉人主观认识因素的判断,要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和被追诉人的状况,决定具备上述一项或者几项,方能判别被追诉人是否能够认识到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性质及其后果。 从意志因素来看,要审查被追诉人对危害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引起的危害结果是否积极追求或者放任不管。主观意志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必然通过客观行为表现出来,故被追诉人的主观意志状态可通过其实施的外在行为审查确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判断:1.有证据证明被追诉人为实施犯罪积极准备犯罪工具,或者为实施犯罪创造条件,如对被害人进行跟踪、踩点、提前了解犯罪对象的外部环境或者排除犯罪障碍等。2.有证据证明被追诉人为实施犯罪积极组织、拉拢他人共同参与,或者积极寻找作案空间和作案对象。3.有证据证明被追诉人实施了以侵吞或者非法占有他人或者公共财产为目的的危害行为的,或者为获取物质利益或者其他财产性利益而实施行政法规禁止的危害行为。4.有证据证明被追诉人为实现犯罪目的对被害人实施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旨在实现犯罪目的(意图)的侵害行为。5.有证据证明被追诉人以实施部分行为为诱饵骗取他人财物,或者胡编谎言骗取他人信任,以实现犯罪意图的,或者为实现特定目的,积极游说,拉拢说服他人实施某种合法或者违法的行为。如果具有下列情形,则应当认定被追诉人对受追诉的行为引发的危害结果采取的是放任的心理态度:1.有证据证明被追诉人为追求其他合法或者违法目标不顾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后果。2.有证据证明被追诉人为追求其他特定目的,严重违反特定领域的规章制度,或者对发现的隐患不采取措施予以避免或者修补而听任危害结果的发生。3.有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被追诉人不计后果,对将要发生的危害后果放任不管。

文章TAG: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的定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