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胸验肺事件

1、2004年8月,河南新密市人张海超被多家医院诊断出患有“尘肺”,但由于这些医院不是法定职业病诊断机构,所以诊断“无用”。而由于原单位拒开证明,他无法拿到法定诊断机构的诊断结果,最终只能以“开胸验肺”的方式进行验肺,为自己证明。这个事件被称为“开胸验肺事件”。 2、2007年10月份,X胸片显示张海超双肺有阴影;此后经多家医院检查,诊断其患有尘肺病。 3、2009年1月,北京多家医院确诊其为尘肺病。 4、2009年5月25日,郑州职业病防治所的诊断结果为“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 5、2009年6月,张海超主动爬上手术台“开胸验肺”。 6、2009年7月15日,媒体介入报道。 7、2009年7月23日,郑州市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否认公司有责任。 8、2009年7月24日,卫生部督导组介入。 9、2009年7月27日,确诊张海超为三期尘肺病。河南省新密市劳动局认定为工伤,张海超已开始申请伤残鉴定。 10、2009年7月28日,河南省卫生厅追究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新密市卫生*站等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郑州市委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 11、2009年8月,河南省卫生厅通报批评诊断出张海超“尘肺合并感染”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对其立案调查。通报称,郑大一附院在不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情况下,进行职业病诊断,违反了《职业病防治法》。此举迅即引起网络舆论热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文章,称问责“开胸验肺”无助“制度尊严”,惩罚开胸验肺的医院是自取其辱。

2,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意义

2018年11月28日,在河南省新乡市二医院,35岁男子张海超因为胸口疼痛,医生怀疑其患有肺部疾病。然而,就在医生准备进行胸部CT检查时,张海超突然自行开胸口,用手揪出肺部组织,引起全国广泛关注。事件的背景张海超开胸验肺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这样极端的自残行为让人非常震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医疗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据报道,张海超这次开胸为自己做手术,是因为他之前在多个医院就诊,但由于医疗保险和医生的技术问题,都未能治愈他的病情。这也暴露出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医疗水平差异大等问题。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张海超开胸事件其实折射了社会信任危机,即公民对社会中的各种机构,尤其是对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降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医疗产业正在商业化,医疗权益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让医疗资源优先向实惠便捷的项目倾斜,造成了医疗服务、药品和设备的价格过高,导致患者的就医成本增加。事件的警示意义张海超开胸事件引起大家的深刻反思,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医疗服务,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机制。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的医疗产业管理体系。此外,还要加强医疗教育和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民众医疗服务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事件的启示张海超开胸事件让我们意识到,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需要建立共享的价值观和信任体系。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医疗作为一项社会公共服务,其作用超过了经济效益,其重要性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结论张海超开胸事件发人深省,提醒我们重视医疗产业的发展和管理,加强医疗教育和培训,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与认可度,确保公民健康权益得到全面保障。

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意义


文章TAG:开胸验肺  事件  开胸验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