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我国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

我国法律层面一般有4个等级,法律(含宪法)、法规、行政规章(含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我国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

2,民事诉讼回避的效力

在决定回避之后,诉讼是重新开始,还是继续进行且之前已审的继续生效?继续进行且之前已审的继续生效若是后者,那么是否不公平,侵犯了当事人两审终审的权利?呵呵,话不是这样说的啊回避是指判决前的过程这个没有判怎么说侵犯了当事人两审终审的权利?没有判决前尤其是民事诉讼最后的结果来源于法官的心证从某种意义来说继续进行且之前已审的继续生效的生效是程序上的生效而实体上的认知要由换后的法官决定

民事诉讼回避的效力

3,在存在法律规避的情况下法律还有什么作用

法律规避是人为造成的钻法律空子,致使法律处于尴尬境地,只能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才能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法律缺陷在所难免,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而法律不可能时时跟进,总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过如果有人钻了法律的空子,并不能说明法律本身失去了作用,就像在战场上一枪没打到敌人一样,你不能说这一枪没到敌人抢就是去了作用,只是做了无用功罢了!!希望不要纠结于此,热爱生活。祝你快乐。

在存在法律规避的情况下法律还有什么作用

4,一国提出保留另一国不接受效力如何是原约和现约都不适用吗

在原约未履行完正常执行,在合约终止前未达成续约的,合同将按照约定日期予以终止。
婚姻效力适用结婚地法律,这应该属于法律规避的问题,《民通意见》第194条规定:“当事人规避我国强制性或者禁止性法律规范的行为,不发生适用外国法律的效力。”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在司法实践中主张,法律规避是指规避我国的强制性或者禁止性的法律,而非任何法律;而且,该规定仅明确当事人规避我国法律的行为无效,对于规避外国法的行为则没有加以规定。

5,为什么说法律规避维护了国内法的权威

得看放在什么语境下去说这个词。在国际法语境下,法律规避和法律保留都是维护了国内法的权威,因为如果不保留或规避,都会产生法律冲突,法律冲突后,就要根据冲突规则来解决,这个时候就不一定是按照自己国内的法律来解决纠纷了,弃置国内法当然损害了国内法的权威,因此可以规避和保留的话,就会避免运用冲突规则。而在国家法的语境下,法律规避常见于一些人选择习惯法的方式规避国家法,比如强奸罪的私了等,在此时法律规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贬损了国家法的权威。所以要先确定自己问题的语境。

6,简述法律规避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法律规避 法律规避又称(evasion of law)“法律欺诈”(fraude a la loi),是指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为了实现利己的目的,故意改变构成法院地国冲突规范连结点的具体事实,以避开本应适用的对其不利的准据法,从而使对其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行为。  1878年法国最高法院对鲍富莱蒙诉比贝斯柯案的判决是关于法律规避问题的著名案例。  欧洲大陆的学者大多认为,法律规避是一种欺诈行为,因而在发生法律规避的情况下,就应排除当事人所希望援用的法律的适用,而适用本应适用的法律。  一般来说,在实践中,大多数国家都认为法律规避是非法的,不承认其效力。  构成法律规避,应具备下列要件:当事人主观上必须有规避法律的故意;被当事人规避的法律必须是内国冲突规范所援引应当适用的某国实体法,而且是有关强行性或禁止性法规而非任意性法规;法律规避必须是通过改变构成冲突规范连结点的具体事实来实现的;法律规避必须是既遂的,即在客观上已形成了法律规避的事实,当事人所希望的那个实体法得到适用,当事人的目的已达到。  我国坚持规避内国法无效原则。对于规避外国法的行为,我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若是被规避的外国法本身就与法院地国的公共秩序相违背,则这种法律规避行为应视为有效,如果规避的是外国法中正当合理的规定,则规避行为无效。
法律规避是指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故意制造某种连接点以避开本应适用的对其不利的法律,从而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一种行为。法律规避有四个构成要件:(1)从主观上讲当事人规避某法律必须是当事人故意;(2)从规避对象上讲,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本应适用的法律;(3)从行为方式上讲,当事人是通过人为的制造或改变一个或几个连接点因素来实现法律规避的;(4)从客观结果上讲当事人规避行为已经完成。

7,民法中的对抗效力

商事登记的效力在法律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商事主体的效力;二是对第三人的效力,其中包括未履行商事登记的事项在法律上对第三人的效力及已履行商事登记之事项在法律上对第三人的效力。 一、对商事主体的效力 根据工商登记法规的规定,商事登记不仅是商法人取得法人资格的前提条件,也是不具备法人条件的商事主体取得商事经营资格的前提条件。我国法律严禁未经登记的无照经营行为。 商事登记公告完成后,商事主体还享有登记簿及附属文件抄阅请求权。商事主体得以正当理由,向登记主管机关请求查阅、抄录、复印登记簿及附属文件的权利。除显无必要者得以拒绝或限定范围外,登记主管机关不应拒绝。 二、对第三人的效力 合法有效的商事登记,必然对第三人产生效力。但是,登记与公示是密切相联的一个完整的法律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登记的事项在未履行登记或已履行登记但尚未公告的情况下,对第三人的效力。 目前多数国家法律规定,在商事交往中,必须在商事登记簿上登记的事项未履行登记或未予以公告的,任何该必须登记事项的参与人都不得以该事项来对抗第三人,除非第三人已经了解了该事项的真实情况。凡应登记的事项未经登记公告的,该事项存在与否,第三人自然难以知悉,在无特别理由的情况下,法律当然推定为第三人不知情。因此,在事项公告前,不得以该事项对抗第三人。 这一规则的前提是,第三人必须是真正的不知情人,必须对当事人在履行商事登记之前是否已具备商行为能力真正不知晓。由于这种不知情推导出,第三人必须是登记相关事项的局外人,而不是参与人;第三人的不知情必须是善意的、积极的,而不能是由于第三人自己的严重过失所导致的不知情。此外,第三人由于不知情而产生的对原有事实的信任是导致其法律行为的直接原因。法律规定这一原则将直接导致两个结果:第一,未经登记的事项在法律上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不能有利于负有登记义务的未登记事项参与人;第二,未登记事项在法律适用上必须有利于第三人。

文章TAG:我国  法律  法律规避  规避  我国法律规避的效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