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复旦投毒案到底是谁给黄洋发的神秘短信

有些事情别人帮不了你,还是得自己拿主意。
也许是发短信的人根据嫌疑人的研究方向选择毒药进行投毒,然后通过短信引导事件的发展是吧,你很有思路哦,等警方的结果吧

2,为什么黄洋喝了饮水机内投放的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抢救无效如

N-二甲基亚硝胺具有很强毒性,对肝,肾脏损害很大,抢救无效是因为将中毒症状误判成其他病,针对N-二甲基亚硝胺中毒的抢救不及时,延误了最佳抢救时间,再加上可能剂量比较大,致使抢救失败。高锰酸钾溶液本身可以应用在医用治疗,毒性较小,但具有强氧化性,能不能抢救就要看量和时间。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一般是不会造成误服的

3,黄洋为何被投毒

黄洋为什么会被投毒?网上有三种说法,一种是竞争说,有人猜测黄洋成功考到了博士,这引起了林某的不满;一种是情杀说,有传黄洋和林某因情反目,林某想用投毒进行报复,还有一种是误杀说,林某本想对同寝室的另一室友下毒手,结果黄洋误打误撞喝了毒水才会身亡。以上说法都只是猜测,并未被证实,至于复旦大学黄洋被投毒去世的真相,还有待调查。
对投毒的林森浩判处死刑,现在进入最高院死刑复核程序,只要复核通过就会执行死刑

黄洋为何被投毒

4,复旦投毒案思修知识点

黄洋中毒案背后反映的是年轻人的人格缺失。从表面上看,这起案件的发生是心理问题,但从深层看,这触及到人性 的问题。涉案的林森浩在家长和同学眼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生干部、科研骨干等等。然而,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学 生会做出如此毒恶的事情,这也许就是教育的悲哀。黄洋案件给我们一个深深地反思,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 是培养人格。教育之目的在于实现人才的完美个性及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养成。“以德为先”,方能养成一个人的健康人格, 使个体成长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要成才,先成人!
有关于 复旦投毒案 这一类型的,我们手上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有需要的可加我们

5,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林森浩投毒后死亡

B 试题分析:与他人、同学打交道,交往的过程中要加深理解,宽容他人,彼此信任,尽可能的化解矛盾,因此只有B是完全正确的;同学之间不可能消除差异,苛求别人、事事忍让是错误的,ACD错误;本题答案选B。
(1)生命健康权。(2分)(2)①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②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③要学会宽容,尊重差异,加强沟通;④学法懂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做遵纪守法的公民;⑤自觉履行不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或体会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等。(4分。答出符合题意的四点即可) 试题分析:(1)题文中林浩的行为导致黄洋的死亡,侵犯了黄洋的生命健康权。(2)回答此题注意题文中关键信息。“发生矛盾,心存不满”说明有消极的情绪,心胸狭窄;“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说明法律具有强制性,只要违法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此题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大的角度,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回答即可。

6,林森浩为什么杀黄洋

最高人民*经复核确认:被告人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黄洋不满,决意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黄洋。2013年3月31日下午,林森浩以取物为借口,从他人处借得钥匙后,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1号楼204影像医学实验室,取出其于2011年参与医学动物实验后存放于此处的、内装有剩余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原液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并装入一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中带离该室。当日17时50分许,林森浩携带上述物品回到421室,趁无人之机,将试剂瓶和注射器内的二甲基亚硝胺原液投入该室饮水机内,后将试剂瓶等物装入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丢弃于宿舍楼外的垃圾桶内。4月1日9时许,黄洋在421室从该饮水机接水饮用后,出现呕吐等症状,即于当日中午到中山医院就诊。4月2日下午,黄洋再次到中山医院就诊,经检验发现肝功能受损,遂留院观察。4月3日下午,黄洋病情趋重,转至该院重症监护室救治。林森浩在此后直至4月11日,包括在接受*人员调查询问时,始终未说出实情。4月12日零时许,*机关确定林森浩有作案嫌疑并对其传唤后,林森浩才如实供述了其向421室饮水机投放二甲基亚硝胺的事实。4月16日,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法医鉴定,黄洋系因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文章TAG:黄洋中毒案  中毒  复旦  复旦投毒案  黄洋中毒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