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本书里出现过,意在批评那些信上帝的人,没有自己的思想,盲目跟从,这样活着没有意思。

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什么意思

2,什么是契约精神啊

契约精神的实质其实就是讲诚信,也就是大家按规定的原则来交往处事,而不是出现规则外不合谐的举动.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什么是契约精神啊

3,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 是什么意思

“感同身受”的意思是,虽然没有同样的经历,却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是在否定这个词,表达的意思就是,没有同样的经历,便不知对方的痛苦,这世上的一切,都必须切身体会,才能得到同样的理解和感悟!所以,没有人有资格去批判和评价自己所没有经历过的人生。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感觉,有的人很怕痛,有的人甚至没有痛觉。就好像同样一个人用相同的力道打了不同的人,这两个人心理和生理都会是不同的感受。更何况是这件事只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只是用口述的方式传达。
即使是经历差不多的人也总会有一些不同,况且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心境啦
打个比如吧,你经历过的事,别人根本就没有经历过你说怎么身同感受。
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也泛指给别人带来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感同深受:估计 是误用吧。就我所知,没有这个词

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 是什么意思

4,说一个人蔫儿是什么意思

蔫儿,像只泄了气的皮球,败了的花朵。说一个人蔫儿,更多是感觉上的形容,类似没精打采,愁眉不展。
说一个人蔫儿的意思是:指这个人老实、内向。示例:蔫儿炮炸死人,也可以叫做蔫儿驴踢死人、蔫人出豹子,指平时不声不响但关键时刻突然开挂的人。“蔫儿”是北京方言。比如一个人外号叫王老蔫儿,意思是说这个人老实、内向。东北话没有说蔫儿的,北京话有,说一个人蔫儿淘、蔫儿坏,意思是这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很老实,背地里淘、坏,表里不一。
意思是指其精神不振,不活泼,譬如植物失去水分而萎缩样。例:1.打蔫:形容经受风雨或挫折之后就萎靡不振的状态,通称为打蔫。如,植物失水萎缩,人的精神不振等。也做不声不响,悄悄的意思。2.打蔫儿:a.植物失去水分而萎缩。b.人没精神,犯困。如:这孩子怎么打蔫儿了。蔫字的意思与读音:蔫 niān〈形〉1. (植物)枯萎。蔫,物不鲜也。——《广韵》2.又如:让太阳晒蔫了的花、菠菜蔫了、蔫菸(衰败,枯萎)、花瓶里的花蔫了。3.下垂的样子。4.比喻精神萎靡,呆滞。如: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蔫头蔫脑(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5.用同“嫣”。如:蔫红(深红色。亦指鲜艳的红色为蔫,用同“嫣”)常用词组:蔫巴巴 蔫不唧儿 蔫儿坏 蔫呼呼
蔫儿,原本是指花开之后即将凋谢的样子,也就是花败了、凋谢了,发蔫了。说一个人有点蔫儿,就是值这个人不够精神,死气沉沉,没有朝气。说一个人有点蔫儿,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状态下,会有不同的含义,至少可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状态和几层含义:有的地方(地区)、有的人,是说这个人的思维过程缓慢、不是很敏捷,反应有点迟钝;有的地方(地区)、有的人,是说这个人的生理性格慢悠悠,不着急、不着慌;有的地方(地区)有的人,则是说这个人语言表达说话慢,但心眼多、不好斗,“那人可蔫了,蔫坏蔫坏的”;还有的地方(地区)有的人,也用“有点蔫儿”来褒奖一个人,说“他那个人有点蔫儿吧唧,性格很内向很实在,从来不会说谎的。”更多的地方(地区)更多的人,是说这个人没精打采,没有朝气。。。总之,说一个人蔫儿,大多是指一个人的性格,存有对人做某种评价的性质,这些(种)评价一般是贬多褒少。但也不可一概而论,还要看具体时间、地点和当时说话的环境、氛围,才能综合分析判断说话人的原有含义。
蔫儿,原本是指花开之后即将凋谢的样子,也就是花败了、凋谢了,发蔫了。说一个人有点蔫儿,就是值这个人不够精神,死气沉沉,没有朝气。说一个人有点蔫儿,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状态下,会有不同的含义,至少可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状态和几层含义:有的地方(地区)、有的人,是说这个人的思维过程缓慢、不是很敏捷,反应有点迟钝;有的地方(地区)、有的人,是说这个人的生理性格慢悠悠,不着急、不着慌;有的地方(地区)有的人,则是说这个人语言表达说话慢,但心眼多、不好斗,“那人可蔫了,蔫坏蔫坏的”;还有的地方(地区)有的人,也用“有点蔫儿”来褒奖一个人,说“他那个人有点蔫儿吧唧,性格很内向很实在,从来不会说谎的。”更多的地方(地区)更多的人,是说这个人没精打采,没有朝气。。。总之,说一个人蔫儿,大多是指一个人的性格,存有对人做某种评价的性质,这些(种)评价一般是贬多褒少。但也不可一概而论,还要看具体时间、地点和当时说话的环境、氛围,才能综合分析判断说话人的原有含义。

5,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是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意思是:别人笑话我太疯癫,我却笑别人看不穿世事。出处:《桃花庵歌》是明代画家、文学家、诗人唐寅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原文节选: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译文: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样的穷人的缘分和爱好啊。如果将别人的富贵和我的贫贱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为权贵奔走效力,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扩展资料明武宗正德二年,唐伯虎与友人张灵等在苏州桃花坞建起了一座别墅,名为桃花庵(后改名为准提庵),与续妻沈九娘晚年居住于此。他用卖画的钱在别墅里建造了六如阁、梦墨亭,并种植了满园桃树,每逢春季,桃花盛开,远望如一片红云,美不胜收。唐伯虎隐居于此时,已先后经历了父母离世、妻、妹亡故以及因科考舞弊案下狱等人生诸多痛苦。有感于《金刚经》中“如梦幻泡影,如霞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语,与自己的遭遇相契合,所以自号“六如居士”,并写下了这首《桃花庵歌》。在唐伯虎看来,自己眼下的生活就是桃花仙人的生活,他遍植桃树,卖花换酒,花下饮酒花下眠,过着与世无争,半梦半醒的恣意生活。这种生活,虽然清贫,但却无拘无束,不必委屈自己去曲意逢迎达官贵人,更不必为了金钱,像奴隶一般机械的生活。他认为,只有不为富贵功名所累的人才能尽享每日桃花美酒的陪伴,这才是神仙般的日子,不被他人驱使,悠闲自在。可这个道理大多数世人都不明白,他们还在嘲笑唐伯虎,认为他是疯癫怪人。可事实证明,那些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即使生前地位再烜赫一时,功绩再堪比日月,死后还是要化作一抔黄土,靠一块墓碑来证明自己曾经的存在。而今,很多陵墓也都被后人翻耕为农田了,他们最终什么都没拥有。在这首《桃花庵歌》里,桃花帮唐伯虎营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桃源世界。他可以流连花酒,忘却尘世纷争与烦恼,不为世俗的富贵功名而折节。他还告诉我们:人世间一切费尽心机追寻的东西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你好,这是一句佛偈,只是被唐伯虎引用,意思是:世俗的人讥笑疯疯癫癫的样子,其实我的内心是已经顿悟了的,只是俗人们不明白罢了。 因为佛家的主旨在于“不可说”,也正是因为“不说”,所以“他人看不穿”,是指一种其他人所不能达到的思想境界、其他人所不能达到的精神层面的领悟。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意思是:世俗的人讥笑疯疯癫癫的样子,其实我的内心是已经顿悟了的,只是俗人们不明白罢了。 因为佛家的主旨在于“不可说”,也正是因为“不说”,所以“他人看不穿”,是指一种其他人所不能达到的思想境界、其他人所不能达到的精神层面的领悟。这句话出自唐寅《桃花庵歌》,类似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境吧。《桃花庵歌》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诗人唐寅(字伯虎)的经典诗作。《桃花庵歌》是唐寅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
唐伯虎的桃花庵 ,嫉俗厌世,因为上进的道理被封,才华不得施展.你就当一个自诩风流倜傥,世人眼中的神经病的无病呻吟吧
是唐寅的诗,后来也见于《红楼梦》的疯和尚说的诗。意思很明白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差不多,就像高手隐没与世 但是他是有操守的 不会做些与平常人一样的事 所以别人就看他不一样 有的还看不起他 但是 高手往往觉得他隐藏的很多~~做到了 别人看不到的地步 所以自己当然是很得意的 因为 高手他隐没当然是有缘故的 被人看出来 自己有麻烦 或身边人有麻烦 所以这不是小人得意 而是君子之心 明 唐寅 (唐伯虎)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庵诗》唐伯虎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钱,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必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她人看不传,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6,没有原则的人什么表现

没有底线人,他可以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只要是能够达到他想要的目的,会不择手段的完成,这种人有一点的爆发力,也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没有原则的人,这种人则是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会随着其他人的想法改变而改变,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自己的思想,更会随时改变自己所做的决定,或者是对任何人的承诺都会丢弃,是不太可信的。扩展资料:给我们的启发做人,必须有底线,必须有原则,一个做什么事,没有底线,没有原则,就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敢做出来,便失去了良心。一个没有良心的心,行走在人间很恐怖的,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为了达到自私的目的,再龌蹉的事也敢做。做人,一定要有底线,没有底线,就失了人品,什么人都敢伤,什么人都敢害,六亲不认。一个没有人品的人,没有敢交,也交不到真朋友,你真心待他,他恩将仇报;你好言相劝,他恶语相加。这样的人,只会让身边人不敢惹,只有躲。
没有底线和没有原则;第一,这可以划分为一种人,没有底线的意思是,他可以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只要是能够达到他想要的目的,会不择手段的完成,这种人有一点的爆发力,也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第二,没有原则的人,这种人则是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会随着其他人的想法改变而改变,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自己的思想,更会随时改变自己所做的决定,或者是对任何人的承诺都会丢弃,是不太可信的哟。总的来说,没有底线的人比没有原则的人更加的危险,如果你发下自己身边有这种人,还是尽量的避而远之,不要与其发生任何的矛盾吧。祝你好运哦。
没有底线的人可以理解为做事没有原则当然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的例如别人要求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不喜欢的也去做别人说这个行他也会随声附和等等这样的人就可以理解为没有底线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没有个性
没有原则或者不坚守原则的人很可怕,这种人没有自己的规矩,也不遵守别人的规矩。看上去这种人好相处,其实相处久了就会发现是个大麻烦。鉴别一人的原则和底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他在能做坏事的时候,到底能坏到什么程度,这个坏的程度就是他做人的底线和原则。一位初中同学,高中毕业就去了上海做金融,三年的时间积累不少财富,在家乡买房买车,后来想拉我特好的闺蜜去上海跟他一起工作。闺蜜人性纯良,做事首先考虑事情到底靠不靠谱。所以跟老同学深入交流咨询:我不懂金融怎么赚钱啊?万一把投资人的钱赔进去了怎么办?此时,老同学说:赔进去就赔进去了呗,反正就是多拉客户进来,只要自己能赚钱就行,不骗他们骗谁啊?听完老同学分享交易内幕骗局,闺蜜随后找人查询了老同学所在的这家公司,还有几个底案,立马把他拉黑了,从此江湖是路人。闺蜜后来跟我说:老同学没有做人底线,没有做事原则,跟这样的人打交道,犹如身边放了一个不定时的炸弹,非常可怕,哪天他把你卖了,你还帮他数钱呢?这让我想起电视剧《我心灿烂》中的赵方圆是个心性醇厚善良、信守承诺,内心坚韧的男人,受父亲之托保存着一幅画,却因一次意外而落到彭世忠手中,之后更是被要挟勒索。赵方圆与彭家展开了漫长较量,围绕着古画,三家的儿女们也展开了他们各自纠缠的爱恨情仇,几十年过去了,古稀之年的赵方圆终于见证了物归原主。电视剧结尾,赵方圆说,父亲给我取名赵方圆,圆是方法,方是原则。让所有人为之动容。两者对比,高下立判。做人就一定要有原则。要分清是非,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承担自己的责任。人可以穷一点,但一定要有尊严。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有底线。生就顶天立地,做就无愧于心。
没有原则或者不坚守原则的人很可怕,这种人没有自己的规矩,也不遵守别人的规矩。看上去这种人好相处,其实相处久了就会发现是个大麻烦。鉴别一人的原则和底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他在能做坏事的时候,到底能坏到什么程度,这个坏的程度就是他做人的底线和原则。一位初中同学,高中毕业就去了上海做金融,三年的时间积累不少财富,在家乡买房买车,后来想拉我特好的闺蜜去上海跟他一起工作。闺蜜人性纯良,做事首先考虑事情到底靠不靠谱。所以跟老同学深入交流咨询:我不懂金融怎么赚钱啊?万一把投资人的钱赔进去了怎么办?此时,老同学说:赔进去就赔进去了呗,反正就是多拉客户进来,只要自己能赚钱就行,不骗他们骗谁啊?听完老同学分享交易内幕骗局,闺蜜随后找人查询了老同学所在的这家公司,还有几个底案,立马把他拉黑了,从此江湖是路人。闺蜜后来跟我说:老同学没有做人底线,没有做事原则,跟这样的人打交道,犹如身边放了一个不定时的炸弹,非常可怕,哪天他把你卖了,你还帮他数钱呢?这让我想起电视剧《我心灿烂》中的赵方圆是个心性醇厚善良、信守承诺,内心坚韧的男人,受父亲之托保存着一幅画,却因一次意外而落到彭世忠手中,之后更是被要挟勒索。赵方圆与彭家展开了漫长较量,围绕着古画,三家的儿女们也展开了他们各自纠缠的爱恨情仇,几十年过去了,古稀之年的赵方圆终于见证了物归原主。电视剧结尾,赵方圆说,父亲给我取名赵方圆,圆是方法,方是原则。让所有人为之动容。两者对比,高下立判。做人就一定要有原则。要分清是非,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承担自己的责任。人可以穷一点,但一定要有尊严。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有底线。生就顶天立地,做就无愧于心。

7,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白话是什

前句讲:人就像菩提树一样,心好比是明如镜子的台子,需要时时擦拭,不要让它上面有太多的灰尘污垢。意思是要告诉世人,不要蒙蔽了自己的心志。 后句则讲:人本来就具有真如佛性,人不是菩提树,心也不是明镜台,本来无物可求,哪里会沾染尘垢呢?
这是禅宗的神秀大师所说的修行偈颂。是对修行状态的一种概括。“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一种比喻。因为修行是为了证菩提(觉悟真理之意),这个证是内心的证,人在觉悟之后,内心能亮如明镜,照见一切万法实相,不再有迷惑困扰,这是禅家修行开悟后的一种理想境界。因此这里比喻修行的身体是“菩提树”,是用来修证菩提的工具;比喻心是“明镜台”,是可以照破迷暗的“明镜”。心的自身有这样的功能,只是在悟与迷、染与净的区别之上。但是在真正的开悟明白之前,修行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要把这个心看好,管好,象擦镜子一样,时时自省,觉察它的染污动静,一旦遇境生染,便即时擦净使它保持原来的明净。整个的偈子也是一种指导修禅者用心的方法,因为禅家的修持核心是修心以明心见性,所以心地的清静与纯度是整个修持当中非常关键的部分。这个偈子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自我观照,提高内省与保持自身修养也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 当然,六祖慧能根据神秀之偈又有进一步的回答,表明了自身已有所证悟的境界,那又另有不同了。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1.关于六祖的开悟 明心见性与神秀的两个偈语问题: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与禅宗各种典籍的记述,有关六祖最初得道开悟的事迹,大体并无多大出入。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可由此人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印心的教学方法,这只能说是教授法的改变,对于禅宗的宗旨,并无二致;《金刚经》以明心见性为主旨,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证方法,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而说明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 现在为了普通了解禅宗的治心道理,用现代的观念,先作一比较容易明了的说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习,做为修心养性的简捷方法: (1)首先我们先要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在心理的意识思想,再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部分来处理: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痛苦、快感、饱暖、饥寒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等活动。一部分是由于知觉所生的意识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来的情绪,烦闷、苦恼、对人我内外种种事物的分别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一念,能够作到在念念之间,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再无不知不觉,或莫明其妙的情况,然后,就可把它处理作为三段观察:凡是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念。后一个念头(思维意识)来了的,便叫做现在心,也就是当前的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未来心,也就是后念了,可是它还没有来,不去管它。不过,你不要忘记,当你觉得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个正是现在当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觉到是现在,立刻便已成为过去。 (3)复次,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你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练习,当前念的过去心过去了,后念的未来心还没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间,当前的心境,就会微微的、渐渐的,呈现一片空白。 但这空白,不是昏迷、或晕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状况,这是清清楚楚的,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也就是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灵灵的时候。 如果真能切实到达这个情况,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意识思维,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无法把捉,根本是无根可依的,那你就会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自己反省看来,翻成一笑。 …………未来……现在……过去…… ————————————————无始以来 ……未来……现在……过去………… 0+1-1——1-1=0 因此认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来好像都是我一连串成直线的活动,实际所谓这个我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因此你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经常在静中动中,保持这一段昭昭灵灵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点翳的现象,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归宿的安身立命之处,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更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所谓的悟道了!因为你在这个时候,正有一个昭昭灵灵、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你还不知它的来去与起处呢!这个时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师所说:“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以上所讲的一切,是借用比较现代化的方法,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的情况,同时也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师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己内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么,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如把两者作一比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人室,付嘱他的衣钵了,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前者执着分别放不下 后者拿得起放得下真智慧
出自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文章TAG:没有  契约  契约精神  精神  没有契约精神的人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