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正论,53下列对神正论描述错误的是 A使神权确立了神的统治和人的权利
来源:整理 编辑:律生活网 2024-09-08 01:53:56
本文目录一览
1,53下列对神正论描述错误的是 A使神权确立了神的统治和人的权利
搜一下:53下列对神正论描述错误的是: A使神权确立了神的统治和人的权利 B在基督教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奥古斯丁 神正论
这是上帝可能创造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这句话就是哲学中著名的“神正论”。它带有了浓厚的折衷主义色彩:既不否认上帝可能是恶的创造者,却同时又强调了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时是怀着善意和全能的(不然就不会是最好的)。这句话是如此的有用,以至于后来每当有人怀疑政府时,就会有人把这句话摆出来。
3,中世纪的教父哲学受哪种哲学思想影响最大
中世纪的教父哲学是基督教为其教义辩护的一种宗教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主要分为希腊和拉丁两大派。教父哲学主要是以哲学论证神、三位一体、创世、原罪、救赎、预定、天国等教义。 中世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发扬光大者,是奥古斯丁。他对教父哲学的贡献最大。则,教父哲学受到“摩尼教”哲学思想的影响,还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神正论”的影响。摩尼教的思想即“明教”,“拜火教”,其坚信世界是由两大本源组成的,即光明和黑暗,善和恶,而且他们坚信光明必将战胜黑暗,善必将战胜恶。而新柏拉图主义所持有的观点和理论是,流溢说,而神正论则是借助于流溢说为神辩护。总之,中世纪的教父哲学是受 摩尼教 ,新柏拉图主义 ,神正论等的影响。来自百度网友,谢谢。
4,请简述奥古斯丁的神正论
兄弟,这里是法律网站,不是神学哲学网站。“神正论”是两个希腊词theo(神)和dike(正义)的合成词。这个概念最早见于莱布尼茨(Leibniz,GottfriedWilhelm,1646—1716)的《神正论》(1710)。这种尝试的提出缘起于神之全知、全善、全能的属性与现世中存在的不公义现象之间的逻辑上的悖论(logicaltrilemma),在晚近最强有力的提法便是EdwardMadden,PeterHare等人提出的“无缘无故的罪恶”(gratuitousevil)。——作者注开始于《圣经"旧约》的《约伯记》中神人之间的精彩对话以及《传道书》中关于义人恶人的言说中传7:158:10—9:6等。,并且通过约伯的话给出了答案,即“我所说的是我所不太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所不知道的”(伯42:3) 这种解答在理性与信仰的张力下无疑有些缺乏说服力。自古及今,许多著名的神学家和许多哲学家都考察过“神正论”问题,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例如早期奥古斯丁的经典神正论指出恶是善的缺乏,是上帝出于善的目的改造恶。晚近的普兰丁格亦有“更有价值的世界众人具有实实在在的自由”AlvinPlantinga,God,FreedomandEvil,fromLouisP.Pojman,ed.,PhilosophyofReligion:Ananthology,thirdedition,p.203.中文译文可见《当代西方宗教哲学》,迈尔威利"斯图沃德编,周伟驰、胡自信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的“自由意志辩护论(thefreewilldefense)”。 上述一些神正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在欧陆哲学传承中还有许多其他传统承续了古希腊哲学思想,这些独特而有价值的思考平时少被提及,有待我们研究。奥古斯丁的神正论这位古代神学集大成者,他认为恶是善的缺乏。他说全能全善的上帝不会允许创造物中有恶的。那么,又怎么有恶呢?他认为恶的东西,除了是善的缺乏外,还是什么呢?在动物的躯体里,疾病和伤口只不过是外着健康的缺乏;当治疗获得效果,这并不意味呈现出来的恶。同理被称作为灵魂中的邪恶的东西,也不是别的,而只是天然之善的缺乏。他们也不能转移到别处去,所以,一切存在的东西,他们的创造者是善的,它们自己就是善的。但是,由于它们并非像它们的创造者那样是至善和不变的善,它们的善就是可以减少和增加的。善被减少,这是一种恶,尽管无论它减少了多少,只要它还继续存在。虽然恶不是实体,却是有杀伤力、破坏力的。奥古斯丁就这样承认了恶的真实性及其破坏性,同时又以不可知论的方式,指出我们只能知道它不是上帝创造的实体。[1]他把恶分为三种,第一类称为“物理上的恶”,指事物的自然属性造成的损失与伤害,自然灾害,人由于生老病死等生理原因造成的身心痛苦等皆属此类。这一类的恶的原因是缺乏完善性,没有一个具有造物主样十全十美的本性。但从整体上看,他们都服从完善的秩序。第二类恶可以称为“认识的恶”。这是一种悖理:把错误当作正确接受,将不确定当作确定固守。认识上的恶的原因是人的理智之不完善,与自然界的恶的原因基本相同。第三类恶为“*上的恶”,只有这种恶才称为罪恶。他说,罪恶是“人的意志的反面”并不是说罪恶与意志无关,而是说罪恶是意志的悖逆,选择了它不应选择的目标,放弃了不应放弃的目标。他认为*上的恶与认识上的恶相关。[2] 奥古斯丁要早期的回应是:恶是自由意志的代价。出于其仁慈,上帝想要创造一个无恶的世界。然而,出于其智慧,他知道人类若非自由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否则是不能幸福的。上帝像慈爱的父一样允许我们过自己的生活,那么就为恶敞开了大门。恶的行为是由人的选择直接造成的;自然的恶是由人的选择间接导致的。假如我们选择了听从上帝的话,那么上帝本是不会允许遇到恶的。照这样的观点,上帝就不为恶负责,因为一切的恶都是人类选择的直接后果。但在奥古斯丁晚年,他对神正论的理解又诉诸于人智慧的有限,上帝眷顾了约伯,并展示给约伯不可穷究的智慧。上帝令约伯巡视了受造物美善的一面,不仅提示约伯其权能与智慧的威严的一面,同时也提示了善与恩宠的一面。结论是,“上帝针对他的朋友们作出诅咒性判决,因为他们并未像自己的仆人约伯一样好地讲述上帝。如果人毫无理由而被痛苦煎熬,则毋庸讳言,痛苦就是痛苦,在此无需粉饰。人们应当就恶与痛苦提出抱怨。上帝所意愿的并非虚伪,而是愿意看到人的良心的正直性。上帝意愿人在异常状态中仍然自愿相信并且热爱上帝。约伯愿意直到生命最后都保持虔诚的信仰。“只有良心的正直,而非理解力的优越,以及忠正而毫无掩饰地承认其疑虑,只有在上帝面前摒弃并未真正感受到的坚信,在约伯的人格中,在对上帝的判言中决定诚言者之优越性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约伯并非宗教献媚者。他以其行为证实了自己并非将其道德建立在信仰上,而是相反,将信仰建立在道德上。[3]在《约伯记》里面,对于约伯朋友们理性化尝试的批评也是重要的一环,这些尝试企图为在面临行为与结局的不相适应、不吻合的情况下为上帝的*智慧进行辩护。康德认为,如果上帝之路、上帝之智慧在自然秩序中对我们而言无可验证的话,带有*秩序特色的上帝之路在与自然秩序的连接中而被隐匿于理性之外。通过奇妙的神视,约伯应当学会,如果人类理性不是在自然秩序中辨认出上帝的智慧,那么这一理性就更加不可能在*智慧中认证上帝的智慧。所以上帝的智慧在义人的受苦中有着神秘不为人知的运作。他仅仅因为找不到自己受苦的根源,就开始怀疑上帝的正义性。好在他并没有在苦难中背弃上帝,他愿意坚守对上帝的忠诚,直到生命之终极。参见伯27:5.6。在此可以看出,约伯虽然对于上帝正义无法进行*思辨的认证,但是坚信这一*实践的确定性。约伯获总而言之,上帝并未也不会解除因对反目的者的经验而对神的智慧满腹狐疑,只会更多地加强这种疑惑,证明其无可消解。恰恰在此,约伯感受到面对实践性论证的上帝的实在性,任何理论的诉求都无济于事。于是理论之苍白暴露无遗。上帝特殊的眷顾并没在理性上重塑约伯的信仰,而只是训导他,不要将理论的理性疑惑施加在对上帝智慧的*建构的信仰之上。推荐〔美〕沙伦.M.凯、保罗.汤姆森,周伟驰译,《奥古斯丁》,中华书局;北京,2004年
5,奥古斯丁的神正论中关于第三类恶*的恶大家怎么看
不知楼主看没看过神奇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发条橙》,里面就讲述了一个与此道理很接近的故事“*的恶”是奥古斯丁在三种恶之中唯一一个承认了这是算是一种恶的“恶”---即人的行为的缺陷:“人的意志的反面,沉湎于有害的东西”,但奥古斯丁这并不妨碍上帝的全知全善全能,因为如果上帝把人造成只会做好事而不会做坏事那么世界上就没有所谓好人与坏人之分了,因为一切的行为都不是处于人们自由选择,因为一个被迫做某种行为的人是不需要为这种行为负责的。只有赋予了人们自由意志、自由选择的权利,所谓善恶才有意义,所以*的恶也不是上帝的过错,而是不得不这样选择,是人们行为的偏差造成的,或者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恶是必要的上帝的工作在于奖惩人们,以督促人们弃恶从善,而不在于亲自帮助人们选择善恶
6,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与神正论是什么要详细的解释
神正论他使神权确立了神的统治和人的权利,这在基督教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神权政治在基督教那里还有一个更高的支撑,也就是说,神权之所以有统治世界的权利,不仅仅根植于神人之间的契约,而且有更高方面的支持,这种支持显然来自超验的价值,从正义论的角度来看,它体现的乃是一种超验的正义。这是上帝可能创造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这句话就是哲学中著名的“神正论”。它带有了浓厚的折衷主义色彩:既不否认上帝可能是恶的创造者,却同时又强调了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时是怀着善意和全能的(不然就不会是最好的)。这句话是如此的有用,以至于后来每当有人怀疑政府时,就会有人把这句话摆出来。时间学说:现在是时间的全部;时间是心灵自身的延伸。“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这三类存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
7,哲学伟人有哪些
西方的话,这几位大概是最重要的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克、康德、黑格尔、尼采、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罗蒂、德里达马克思更主要的成就是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哲学方面倒是其次。中国的嘛,也就诸子百家时期的那几位,儒墨道法,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后世的话没啥有原创性的哲学家了。ps,冯友兰啥时候成外国的了,汗与其问这个问题,还不如去看一本西方哲学史。 以下精简出一个列表: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其中的名篇有:《理想国》,《蒂迈欧篇》,《会饮篇》等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工具论》,《尼各马克*学》 等 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等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等 邓·司各脱:《论第一原理》等。 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方法谈》 斯宾诺莎:《*学》,《知性改进论》 莱布尼茨:《单子论》,《神正论》等 维科:《新科学》 洛克:《人类理智论》 贝克莱:《视觉新论》 大卫·休谟:《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费希特:《知识论原理》等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等 黑格尔:《哲学全书》等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尼采:《权利意志》等 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等 胡塞尔:《现象学通论》,《第一哲学》等 罗素与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等。 以上以一定标准精选了一个哲学伟人著作列表。
8,西方宗教史
《基督教千问》红旗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西方宗教主要就是基督教了,这个《千问》直截了当,没什么废话。问题都是设计好的,所以也很系统,并不凌乱。便于快速入门,可读性较强。确定的说只有伊斯兰教教是最真实. 最有意义的! 其它的宗教再怎么对 .首先它的方式和思想是错误的.《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反思“神圣”问题的哲学探索 黄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单纯博士所著的《当代西方宗教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是继其专著《宗教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之后又一部值得仔细研读的高水平学术精品 。 在笔者看来,《当代西方宗教哲学》一书至少具有如下较为鲜明的特点: 一、对研究对象、范围及其局限性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反省意识。该书开宗明义地将研究对象锁定为“基本上是指当代西方哲学家或宗教哲学家对基督教现象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同时以一种“跳出庐山看庐山”的旁观性睿智坦陈这样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没有与其他宗教体系进行比较,就不利于全面考察基督教本身的性质和意义;二是单向讨论基督教传统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大量移民进入西方社会的多元宗教因素不协调,这也不利于化解生活在同一社会中的不同宗教人群间的紧张关系。”这种近乎苛责的旁观性睿智在该书多处闪光,这样的阅读因而时常会给读者带来一种“莫逆于心”的智力享受。 二、强大的外语文献支撑和雄厚的学术功底。该书涉及的当代西方宗教哲学流派均以第一手外语文献资源为依托,引用数量近60种,其学术价值由此可见一斑。该书不仅提纲挈领、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当代西方林林总总的宗教哲学流派的概貌、来龙去脉及其若干代表性人物的主要思想,而且在必要时通过与中国宗教、印度宗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相比较、相会通,帮助读者清理文脉,跳出烦琐的概念迷宫,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功效。例如,德里达所谓“没有宗教的宗教”颇为费解,该书以中国佛教中的“随说随扫”和中国儒家经典《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及司马迁《史记》的发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相比附,令人印象深刻。 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思辨性的学术穿透力。该书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论述了当代西方文化的两个核心领域——宗教与哲学,其时间跨度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这一百年,内容的广度则囊括了当代西方宗教哲学界的代表性流派——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归正宗认识论、无神论、新托马斯主义、过程哲学、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宗教哲学等。该书最为显著的特色和价值,是对于这些代表性流派关于神圣问题的系统论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分而言之,对于宗教哲学所涉及的哲学方面,该书对当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分析哲学和存在主义的论述引入了欧洲大陆理性主义传统和英美经验主义传统的对比分析;而对于其所涉及的宗教方面,则从传统的经验性上帝论证转入神圣性的价值评估,较清晰而又新颖地勾勒出了西方思想界对于传统宗教的价值源头和精神追求在当代社会中的根本性变革,揭示了西方哲学传统从创世的上帝本体论、逻辑的神正论和天国救赎论向分析性的实在论、经验性的价值实证论和情感性的神圣论方面的当代转向。总之,该书的论述特点是将当代西方宗教哲学放在欧洲大陆理性主义与英美经验主义两大参照系中来分析和评论,并且能够较为准确地揭示出西方思想的价值追求从经验性的人格神向超验的神圣性概念的演变过程。 四、逻辑严谨,文笔老到,对于一些常见说法或误解有独到见解。例如,一般认为祈祷是让上帝听到信徒具体的内心痛苦和祈求,而上帝如果听到这些祈祷必然要“有所心动”,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以回应祈祷。如此,则上帝在逻辑上一定是处于“变动”状态,从而与上帝“永恒不变”相矛盾;而回应祈祷、采取行动与上帝“无所不知”也有矛盾,“无所不知”的上帝本应在信徒祈祷之前就已预知并采取行动。再如,一般认为宗教与科学相冲突,但作者指出,欧洲近代科学的出现和繁荣“一方面得益于文艺复兴对古希腊科学思想的重新发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对宗教信仰的论证所积累起来的理性传统”。“当宗教情感的表达方式异化到了需要用经验发现来补充它的时候,科学理性就逐渐地从宗教信仰中被催生出来了。如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是在信仰 地心说 的基础上通过异化、革新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该书的问世无疑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把握西方社会的价值体系及其理论根据,并以之作为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准确判断西方文明的主流价值取向,更好地借鉴西方文明中的*价值和思想方法,以应对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洋为中用”或“师夷制夷”的视角对该书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或许还可以“吹毛求疵”出该书的如下缺憾:对诸种宗教哲学流派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着墨甚少,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和思想史事件(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对当代西方宗教哲学的影响也罕有论及。好在该书作者“宗教哲学三部曲”计划中的“历史篇”(即第三本书《神圣的思想历程:西方宗教哲学史》)正处于写作过程中,而“三部曲”中的“问题篇”(《宗教哲学》)和“流派篇”(《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品位之高,无疑使我们有理由对作者的第三部书抱有更高的期望值。 纯脆的: 书名: 西方宗教学说史 作者: 吕大吉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类别: 出版时间: 1994-11-01 印刷时间: 1994-11-01 上书时间: 2004-08-08 开本: 1/32 页数: 961页 印张: 30.75 开本: 装订: 精装 印量: 5千本 品相: 9成品相 原书价格: 38.50元 贼厚!王志跃 《中国宗教史》(合著) 著作 6万7千 齐鲁书社 1991年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当代西方宗教哲学研究的新趋向》 论文 5千 《国外社会科学》 1992年第2期 《当代西方宗教哲学研究》 论文 6千 《国外社会科学》 1992年第11期
文章TAG:
正论 下列 描述 错误 神正论 A使神权确立了神的统治和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