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绝句除了折腰体还有哪些体

近体,古体
搜一下:绝句除了折腰体,还有哪些体?

绝句除了折腰体还有哪些体

2,王维的渭城曲为什么当作乐府而不是七绝折腰体

那是因为《渭城曲》在诗词格律上不符合七绝的格律,属于古乐府题材 ,“折腰体”在古诗词当中运用较少。诗词分类一般是按: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古乐府,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至于是什么体都是按大的分类

3,阳关体是什么东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君骑牛非马出函谷,龙王兴雨助道人。
阳关体又名折腰体折腰体,是指诗的首联,能守平仄之规,但它的第二联,却不能守平仄相粘之律,仍依首联的平起或仄起,于是形成两联之间失粘而上下两联偶字平仄相同的情形。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因为绝句只有两联,如果上下两联不粘,如同中腰折断一般,故由此名。例如:渭城曲唐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楼上正解。

阳关体是什么东西

4,折腰体不是已经失联了为什么仍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

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题*明“”。关于,唐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宋人的多种诗话中,亦提及过一说,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需要说明的是,折腰体本身是诗歌的一种变格,也可以作为一个特殊格式来看待。比如进退格,葫芦格,轱辘格。。。。这些都是一种变化。就好象下棋要遵守规则一样,马踏斜日,象飞田角,车走直路,小兵过河横冲直撞,士走虚路,将不出九宫。该遵循的规则,你一样要遵循。不能因为失传或者没有人用就废弃。。。
我是来看评论的

5,滁州西涧 韦应物这首诗的格律是什么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是绝句。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四句是绝句,但这首诗的格律却比较特殊,叫折腰体,具体可百度一下。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 ● ● ○ ○ ● ● ○ ○ ○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 ● ● ● ○ ● ● ● ○ ○ ○ ● ○
这首诗是作者在任滁州刺史任上所写,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诗人暮春郊游之所见所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写的是春光明媚的晴天白日所见所感。胜春时节,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芳草萋萋,甚是钟爱,因而才有“独怜幽草”。“幽草”虽然不及妩媚娇艳鲜花,但它那既不甘寂寞,又不趋时悦人的品格,恰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独怜”一词,感****彩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古之贤人常以花草自喻,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说,当与“独怜幽草”异曲同工。如果说“独怜幽草涧边生”写的是静景,那么“上有黄鹂深树鸣”则写的动景。树丛深处莺啼婉啭,显然是在说明那一天是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是个响晴天儿。另外,草是“幽”的,“黄鹂”是在“深树”婉转啼鸣,一静一动,一幽一鸣,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艺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集中笔墨写荒津野渡傍晚阴雨是的景色。在这里,作品笔锋一转,与上文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上文是涧边“幽草”茂盛,“深树”“黄鹂”啼鸣,好一派明媚春光;而此处无人的“野渡”原本小舟“自横”,却又偏偏赶上“晚来”“春潮带雨”,给人的感受可想而知。不过诗人要表现的情怀并非悲凉和伤感,细细品味,不难看出“春潮带雨晚来急”从某种程度上却又渗透着某种希望与寄托,“野渡无人舟自横”之“自横”也有自爱,自赏意蕴 这首在结构安排上对比鲜明,别具匠心,在感情表达方面也不乏独到之处。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环境鲜明、欢快而又幽深、宁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又构成典型环境,与下文形成因果关系;“急”与“自”两字互为照应,准确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意识,把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内心感受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含蓄而又明了。

6,为什么杜牧的赠别其一不合平仄

这首绝句称作古风,是古诗中的一种。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古风:1。要求最后三个字全是平音或全是仄音;2。要求最后两个字一平一仄。这是杜牧的成功之作。
这个是折腰,也就是三四句失粘!
首绝句称作古风,是古诗中的一种。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古风:1。要求最后三个字全是平音或全是仄音;2。要求最后两个字一平一仄。这是杜牧的成功之作莫非“娉娉”二字在古汉语中是平声 赞同0| 评论 2007-6-24 12:24 Hehen | 二级 这诗是符合平仄规律的。 娉娉袅袅十三余, 平平仄仄仄平平 豆蔻梢头二月初。 仄仄平平仄仄平 春风十里扬州路,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卷上珠帘总不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赞同0| 评论 2007-6-25 22:41 天水韵秋 | 四级 那个,看见“诗迷不悟”的回答,偶忍不住补充一句:我认为这诗非古风,因为它并不存在三平的情况。“十”字在今音,读为平声,实际查《平水韵》可知,“十”属入声十四缉部,为仄声。—————————————分割线—————————————呵呵,前次疏忽,答错鸟。。。更正一下下:这诗好像失粘。娉娉袅袅十三余, 平平仄仄仄平平豆蔻梢头二月初。 仄仄平平仄仄平春风十里扬州路, 平平仄仄平平仄卷上珠帘总不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过,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所以,失粘的严重性不及失对。同时,ms由于王维的《渭城曲》太出名了,所以曾为这种失粘的七绝,专门起了一个名号,叫“阳关体”,又名“折腰体”。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阳关体”,实际上是当初诗人的一时疏忽,或者是受到只讲究对,不讲究粘的齐梁体影响的疏忽,所以不应当提倡后作学习。 赞同0| 评论 2012-5-21 09:17 tollerson | 二级 这个是折腰,也就是三四句失粘! 。
这诗是符合平仄规律的。 娉娉袅袅十三余, 平平仄仄仄平平 豆蔻梢头二月初。 仄仄平平仄仄平 春风十里扬州路,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卷上珠帘总不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莫非“娉娉”二字在古汉语中是平声
那个,看见“诗迷不悟”的回答,偶忍不住补充一句:我认为这诗非古风,因为它并不存在三平的情况。“十”字在今音,读为平声,实际查《平水韵》可知,“十”属入声十四缉部,为仄声。—————————————分割线—————————————呵呵,前次疏忽,答错鸟。。。更正一下下:这诗好像失粘

文章TAG:折腰体  绝句除了折腰体还有哪些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