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a三的纸长宽多少厘米

A3的尺寸为42厘米×29.7厘米

a三的纸长宽多少厘米

2,印度有a片吗

据百度搜索新闻印度是有AV产业的,自然也就有A片了。不过没有看过。

印度有a片吗

3,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落在水里看不见

雪花
雪片
雪花
雪花
你好!谜底是:雪花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落在水里看不见

4,维生素a一天吃几片

1、对维生素A的建议每日摄取量,就一般成年男性而言,800μg-RE(或2600IU)即可防止不足,女性为700μg-RE(2300IU)。   2、孕妇需特别注意其安全用量,以免产生畸形儿。怀孕初期,摄取量不建议增加,中后期推荐摄入量为900μg-RE。   3、哺乳期女性,可额外增加500μg-RE,推荐摄入量为1200μg-RE。

5,烤一片面包正面需要两分钟反面只需一分钟每次只能烤两片烤

先烤两片的正面,两分钟后一个翻面,另一个先拿下去,同时烤第三个的正面,一分钟后第一个的反面好了,把拿下去的那个的反妙面烤上去,一分钟后第二个好了,第三个的正面也好了。用三分钟把第四五片考烤完,再一分钟把第三片反面烤完
第五片面包讨厌。假设a,b,c,d,e共五片面包, a和b的正面需要2分钟,a反和e正耗1分,b反和e正耗1分, c和d烤好需要3分钟,e的反面需要1分钟, 故最少需要8分钟
8分钟两正 2分钟两正 2分钟一正 二反 2分钟二反 1分钟一反 1分钟
先放两块面包烤2分钟然后将其中一块拿走,一块反过来,把未烤的放上去,烤一分钟后将有一块烤好取出,放入原先考过一面的一分钟后取出,再将剩下一块反过来靠一分钟 用时2+2+1=5分钟
最少需要7分钟。烤面包,两面都要烤,正面需要两分钟,反面只需一分钟,只能同时烤2个。需要烤5个面包,那么可以先放入2个进行烤,需要2+1=3分钟,后三个面包,将这3个面包编号为A、B、C, 开始时可以先放A、B两个面包,2分钟后可以翻转B,拿出A,放入C, 1分钟以后可以拿出B,再把A的反面放入,再1分钟取出A,翻转C,再过1分钟就可以取出C,三个面包就全部烤好了。那么烤3个面包至少需2+1+1=4(分钟) 那么烤5个面包至少需要3+4=7(分钟) 扩展资料: 此类问题属于数学中的烙饼问题,烙饼问题的公式为:总时间=饼数× 2÷每锅的可烙的数量×烙每面的时间 当时间算出来不为整数时,采用进一法取近似数。 例如饼数为4,每一锅的张数为3,每面烙2分钟时,根据公式,4×2÷3×2≈6分 当一锅只烙两张饼时:总时间=烙一面的时间×张数
第一次两个正面,2分钟后拿出一个,放一个正面,另一个翻面,第3分钟后,拿出熟的一个,放一个正面,4分钟后,一个翻面,5分钟后,拿出熟的,换个新正面,6分钟后,一个翻面,7分钟后,拿出熟的,放入第一个拿出的反面,8分钟后全熟了。

6,能提供下梁柱尺寸图么

24.1.1 结构布置 框架结构布置首先是确定柱网。柱网即柱的排列方式,它必须满足建筑平面及使用要求,同时也要使结构合理。 从结构上看,柱网应规则、整齐,且每个楼层的柱网尺寸应相同,要能形成由板—次梁一框架梁一框架柱一基础组成的传力体系,且使之直接而明确(有时可以不设次梁)。例如在需要中间走道的建筑中,柱网布置可如图24-1(a),在需要较大空间时,柱网布置可如图24-1(b),柱的间距以3-8m较为合理,特殊需要时可再缩小或扩大。 图24-1 框架柱网布置 在具有正交轴线柱网的框架结构中,通常可形成很明确的两个方向的框架。矩形平面的长向被称为纵向,短向称为横向。图24-1(a)中的柱网布置有七榀横向框架和四榀纵向框架;图24-1(b)为正方形,不分纵向和横向,每个方向都有四榀框架。 就承受竖向荷载而言,由于楼板布置方式不同,有主要承重框架和非主要承重框架之分。如图24-1(a)左半部分所示,楼板(或次梁)支承在横向框架上,横向框架成为主要承重框架,纵向框架为非主要承重框架;图24-1(a)右半部则相反,纵向框架成为主要承重框架,横向框架为非主要承重框架。如果采用双向板,如图24-1(b)所示,则双向框架都是承重框架。 就承受水平荷载而言,两个方向的框架分别抵抗与框架方向平行的水平荷载。由图24-2可见,在非地震区,矩形平面建筑纵向的受风面积小,纵向框架的抗侧刚度要求较低,在多层框架结构中,纵向框架的梁柱连接可以做成铰结,但是在高层建筑中,或是在地震区的多层建筑中,两向框架的梁柱连接都必须做成刚结。由于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建筑物质量是相同的,地震作用也相近,因而抗震结构中,两个方向的框架的总抗侧刚度应当相近。 因此,在确定框架的组成及梁柱截面尺寸时,要综合考虑上述各因素,既要考虑楼板的合理跨度及布置,又要考虑抗侧刚度的要求。例如在矩形平面结构中,每榀横向框架柱子数目少,将横向框架布置成主要承重框架有利于提高横向框架的抗侧刚度。 图24-2 水平作用力 从施工方式划分,框架结构有装配整体式、现浇及半装配半现浇等类型。装配整体式框架是用预制构件(梁、柱)在现场吊装、拼接而成的,拼装时通过现浇混凝土将节点做成整体刚接。这种框架工业化程度高,现场湿作业量较小,现场施工时间较短,但多数情况下造价较高,特别是结构整体性不如现浇框架,因此在高层建筑中,大多数采用现浇框架和现浇楼板。在多层建筑中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框架,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艺及工业化拼装式模板时,现浇框架也可达到缩短工期及节省劳动力的效果。 本章介绍现浇框架设计。 24.1.2 梁、柱截面尺寸 框架梁、柱的截面尺寸,应该由承载力及抗侧刚度要求决定。但是在内力、位移计算之前,就需要确定梁柱截面,通常是在初步设计时由估算或经验选定截面尺寸,然后通过承载力及变形验算最后确定。 梁截面尺寸主要是要满足竖向荷载下的刚度要求。主要承重框架梁按“主梁"估算截面,一般取梁高为(1/18-1/10) ,为主梁计算跨度,同时也不宜大于净跨的1/4;主梁截面宽度不宜小于。非主要承重框架的梁可按“次梁"要求选择截面尺寸,一般取梁高为(1/20-1/12) 。当满足上述要求时一般可不验算挠度。 柱截面尺寸可根据柱子可能承受的竖向荷载估算。在初步设计时,一般根据柱支承的楼板面积及填充墙数量,由单位楼板面积重量(包括自重及使用荷载)及填充墙材料重量计算一根柱的最大竖向轴力设计值,在考虑水平荷载的影响后,由下式估算柱子截面面积。 在非抗震设计时 在抗震设计时 式中,是柱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框架柱截面可做成方形、圆形或矩形。一般情况下,柱的长边与主要承重框架方向一致。 根据经验,框架柱截面不能太小,非抗震设计时,矩形柱截面边长不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不小于300mm,圆柱截面直径不小于350mm,而且柱净高与截面长边之比宜大于4。 24.1.3 框架计算简图 一般情况下,实际结构都是处于空间受力状态,水平荷载可能从任意一个方向作用在结构上。在设计结构时必须简化以便于计算。当横向、纵向的各榀框架布置较规则,它们各自的刚度和荷载分布都比较均匀时,可以将结构简化成一系列的平面框架进行内力及位移分析,这里作了两点假定: 1.一榀框架可以抵抗本身平面内的水平荷载,而在平面外的刚度很小,可以忽略。因此整个框架结构可划分成若干个平面框架,共同抵抗与平面框架平行的水平荷载,垂直于该方向的结构不参加受力。 2.各个平面框架之间通过楼板联系。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很大,可视为刚性无限大的平板,但在平面外的刚度很小,可以忽略。例如在具有正交柱网布置的图24-3(a)所示框架结构中,y向可划分为6片框架,共同抵抗y向水平力,它们由无限刚性的楼板联系在一起,当了向水平力作用下结构无扭转时,各片结构在每层楼板处侧移都相等,见图24-3(b);当结构有扭转时,楼板只作刚体转动,因而各片结构的侧移呈直线关系,如图24-3(c)。同理,图24-3(a)结构在x方向可划分为三片框架(每片有五跨梁柱),共同抵抗x方向水平力。 图24-3平面框架简化示意 因此,需要在x和y方向(它们是矩形平面的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荷载和,并分别进行内力及位移计算。 将框架结构划分为平面框架后,按照楼板的支承方式计算由楼盖传到框架上的荷载,即按照框架的承荷面积计算竖向荷载。图24-4(a)所示为框架上的可能出现的竖向荷载形式,可能是均布荷载,或者是三角形或梯形分布荷载,如有次梁,则还有集中荷载。在柱上作用的集中力是另一方向的梁传来的荷截,当这个集中力作用在柱截面重心轴上时,只产生柱轴力。 多层多跨框架在一般竖向荷载作用下侧移是很小的,可按照无侧移框架的计算方法进行内力分析。由影响线理论及精确分析可知,各层荷载对其他层杆件的内力影响不大。因此,可将多层框架简化为多个单层框架,并且用力矩分配法求解杆件内力,这种分层计算法是一种近似的内力计算法。如图24-4(a)所示的三层框架分成如图24-4(b)所示的三个单层框架分别计算。分层计算所得的梁弯矩即为最终弯矩;每一根柱都同时属于上、下两层,必须将上、下两层所得的同一根柱子的内力叠加,才能得到该柱的最终内力。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各单层框架内力的要点如下,具体计算见例24-1。 (1)框架分层后,各层柱高及梁跨度均与原结构相同,把柱的远端假定为固端。 图24-4 竖向荷载下分层计算简图 (2)各层梁上竖向荷载与原结构相同,计算竖向荷载在梁端的固端弯矩。 (3)计算梁柱线刚度及弯矩分配系数。 梁柱的线刚度分别为,,、分别为梁、柱截面惯性矩,、分别为梁跨度与层高。 计算梁截面的惯性矩时,应考虑楼板的影响,现浇楼板的有效作用宽度可取楼板厚度的6倍(梁每侧),设计时也可按下式近似计算有现浇楼板的梁截面惯性矩: 式中,为由矩形截面计算得到的截面惯性矩。 除底层柱外,其他各层柱端并非固定端,分层计算时假定它为固端,因而除底层柱以外的其他柱子的线刚度乘以0.9修正系数(底层柱不修正),在计算每个节点周围各杆件为刚度分配系数时,用修正以后的柱线刚度计算。 (4)计算传递系数。 底层柱和各层梁的传递系数都取1/2;而上层各柱对柱远端的传递,由于将非固端假定为固端,传递系数改用1/3。 (5)分别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得到各层内力后,将上下两层分别计算得到的同一根柱的内力叠加。这样得到的结点上的弯矩可能不平衡,但误差不会很大。如果要求更精确一些,可将结点不平衡弯矩再进行一次分配。 【例24-1】 某七层办公楼为框架结构,其柱网布置及梁柱尺寸见图24-5。各层梁、柱截面尺寸均相同。②~⑦轴竖向荷载见表24-1。框架各层层高及混凝土强度等级见表24-2。 图24-5柱网布置及梁柱尺寸 本例题计算该结构②~⑦轴框架在恒载作用下的内力。使用荷载及考虑地震时的重力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方法相同。 竖向荷载表中房间的恒载为(7层)及(1~6层),使用荷载为(6~7层),及(1~5层),屋面使用荷载为。框架梁承受3.8m宽楼板传来的荷载和梁上隔断砖墙荷载。屋顶层以上在③~⑥轴及A~C轴之间有局部突出的一层楼,该部分为房间。所以表内所列屋顶层也有房间的使用荷载,它代表③~⑥轴间A~C梁承受的楼面荷载,其余部分的梁都按屋面荷载计算。 表24-1竖向荷载 表24-2梁、柱线刚度计算 解 梁、柱线刚度计算见表24-2。恒载数值及固端弯矩分别示于图24-6(a)、(b)。由于对称,取计算简图如图24-6(c)。图中柱线刚度已经过修正。固端弯矩值边跨为,中跨两端分别取及。 用分层法计算内力,见图24-7。 最后弯矩图,剪力图及柱轴力见图24-8。为了简化计算(结果误差不大),梁剪力值取,为净跨。 图24-6恒载数值、固端弯矩及计算简图 图24-7分层法计算内力(一) 图24-7分层法计算内力(二) 图24-8弯矩图,剪力图及柱轴力 (a)弯矩图;(b)剪力、轴力图( )中为柱轴力   视图就是观看工作的一种方式。   为了便于设计者从不同的方式观看自己设计的幻灯片,PowerPoint 提供了多种视图显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创建演示文稿,包括普通视图、大纲视图、幻灯片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幻灯片放映视图和备注页视图六种不同的视图。每种视图各有所长,不同的视图方式适用于不同需要的场合。最常使用的两种视图是普通视图和幻灯片浏览视图。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有侧移,梁柱结点有转角,梁柱杆件变形如图24-9(a)所示,梁柱杆件的弯矩图如图24-9(b)所示。通常在柱中都有反弯点,高层框架的底部几层可能没有反弯点。近似计算方法是利用柱的抗侧刚度求出柱的剪力分配,并确定反弯点位置,然后梁柱的内力便可迎刃而解。 图24-9 水平荷载下框架变形及弯矩图 柱内反弯点的位置以及柱的抗侧刚度都与梁柱的刚度比有关,或者说与柱端的支承条件有关。图24-10给出了几种不同支承条件下的变形和内力情况。 图24-10 支承情况与弯矩图 当杆端有相对位移但无转角时,(图24-l0a),,,根据转角位移方程可得: 式中,为柱线刚度,h为柱高。 令 则 d称为柱的抗侧刚度,即单位侧移下的剪力。这种情况下反弯点在柱的中点。 当杆端有相对位移,且有转角时(图24-10b),根据转角位移方程 令 D值也称为柱的抗侧刚度,定义与d值相同,但D值大小与位移及转角有关。现推导D值如下: 在如图24-9所示的框架中,假定框架各层层高相等为h,并假定,各层间侧移,取中间结点B的力矩平衡,则可得 由此可得 上式反映了转角与层间位移的关系,k为梁柱刚度比,可以得到 令 则 值表示梁柱刚度比对柱刚度的影响,当梁柱刚度比k值无限大时,等于1,所得D值与d值相等。当梁线刚度相对较小时,k值较小,小于1,D值小于d值。因此,被称为柱刚度修正系数。 在更为普遍的情况下,中间柱的上下左右四根梁的线刚度不相等,这时取线刚度比值的平均值为k,即 边柱情况下,令,可得 对于框架的底层柱,由于底端为固结支座,无转角,推导思路类似,过程从略,所得底层柱的k值及值不同于上层柱。现将k及的计算公式归纳于表24-3中。 表24-3 k及的计算公式 上述d值及D值是在不同条件下的柱抗侧刚度,可利用它们求得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柱的剪力。 用d值求解框架内力被称为反弯点法,因为该方法认为柱的反弯点都在中点。反弯点法假定梁刚度无限大,在实际工程中只有时,才可用反弯点法计算。 用D值法求解框架内力时,称为D值法,又称为改进反弯点法。反弯点位置不一定在柱中点。D值法较为精确,也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24.3.2 D值法 1.剪力分配 在利用抗侧刚度作剪力分配时,作了以下两个假定: (1)忽略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柱的轴向变形及剪切变形,柱的剪力只与弯曲变形产生的水平位移有关; (2)梁的轴向变形很小,可以忽略,因而同一楼层处柱端位移相等。 假定在同一楼层中各柱端的侧移相等,则同层柱的相对位移都相等,由此可得到第j层各个柱子的剪力如下: 式中i为柱编号,、分别为第j层第i根柱子的剪力及抗侧刚度,假定有m根柱,总剪力为, 因为 所以 由此可得到 将代入前面公式,可得 ; ; 上式即柱的剪力分配分式。 由上面推导过程可见,上式不限于一榀框架中各柱的剪力分配,而可适用于整个框架结构,这时上式中的为该框架结构第层的总剪力,m为该框架结构j层所有柱的总数。在采用D值法时,将总剪力直接分配到柱往往更为方便而直接,不必经过先分配到每榀框架,再分配到柱这个过程。 2.反弯点高度比y 反弯点到柱底距离与柱高度的比值称为反弯点高度比,令反弯点到柱底距离为yh。 在D值法中确定柱反弯点位置时,要考虑影响柱上下结点转角的各种因素,即柱上下端的约束条件。由图24-10可见当两端约束相同时,,反弯点在中点,当两端约束不相同时,,反弯点则移向转角较大的一端,也就是移向约束刚度较小的一端,其极端情况见图24-10(c),图中一端铰结,约束刚度为0,即反弯点与该端重合。 影响柱两端约束刚度的主要因素是: (1)结构总层数与该层所在位置; (2)梁柱线刚度比; (3)荷载形式; (4)上层与下层梁刚度比; (5)上、下层层高变化。 在D值法中,用下式计算反弯点高度比y 式中,称为标准反弯点高度比,它是在假定各层层高相等、各层梁线刚度相等的情况下通过理论推导得到的。、、则是考虑上、下梁刚度不同和上、下层层高有变化时反弯点位置变化的修正值。 24.3.3 反弯点法 在实际工程中,如果梁的刚度比柱的线刚度大很多(),则梁柱结点的转角很小。忽略此转角,把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假设为如图24-13(a)所示情况,这时可按d值分配剪力,称为反弯点法。框架柱剪力分配公式与D值法相同,用取代即可。用反弯点法计算时,可近似认为除底层柱外,上层各柱的反弯点均在柱中点。由于底层柱的底端为固结,柱上端约束刚度较小,因此反弯点向上移,可取离柱底2/3柱高处为反弯点,见图24-13(b) 图24-13 反弯点法示意 24.3.4 框架内力计算 用D值法(或者用反弯点法)求得各柱剪力并确定了反弯点位置之后,梁柱内力可很容易求得。 1.由各柱剪力及反弯点位置,计算柱端弯矩。 j层i柱上端弯矩, j层i柱下端弯矩, 2.根据结点平衡计算梁端弯矩之和,再按左右梁的线刚度将弯矩分配到梁端(图24-14); 3.根据梁两端弯矩计算梁剪力; 4.根据梁剪力计算柱轴力。 图24—14梁端弯矩的计算   视图就是观看工作的一种方式。   为了便于设计者从不同的方式观看自己设计的幻灯片,PowerPoint 提供了多种视图显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创建演示文稿,包括普通视图、大纲视图、幻灯片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幻灯片放映视图和备注页视图六种不同的视图。每种视图各有所长,不同的视图方式适用于不同需要的场合。最常使用的两种视图是普通视图和幻灯片浏览视图。

文章TAG:长宽  多少  厘米  a三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