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鞣尸,为什么尸体能在泥炭沼泽地中保存得这么完好
来源:整理 编辑:律生活网 2024-07-14 13:59:25
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尸体能在泥炭沼泽地中保存得这么完好
没有了氧气,当然能长久保存咯!
这是七年级的生物题,课堂作业上的。对吧,黄楚君?
尸体在沼泽地或泥炭沼泽中,由于鞣酸和腐殖作用而形成泥炭鞣尸。这种尸体皮肤鞣化致密呈黑褐色,内部器官缩小,骨骼内无机盐溶解,骨骼软化,能长久保存。
2,根据尸体现象推断犯罪时间的案例
只要留有尸体的犯罪都会根据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比如早期尸体现象(肌肉弛缓、尸冷、局部干燥、尸僵、尸斑、组织自溶)、晚期尸体现象(尸体腐败、干尸、尸蜡、泥炭鞣尸、霉尸、白骨化)以及昆虫等动物对尸体的毁坏;推断死亡时间等。 陈胜泉(无锡市*局刑警支队法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6月22日,无锡龙山山腰的树丛中发现一堆人体尸骨,陈胜泉和同事立即赶到现场。尸体已呈白骨化,经鉴定,死者系女性,年龄在20岁左右,身高167厘米,死亡原因为他杀。认定死者被害时间对破案起着关键作用。据法医学教科书记载,尸体在陆地上呈白骨化一般为2年时间。陈胜泉冒着高温钻进茂密的树丛,认真细致地查看现场及周围环境。现场在半山腰南坡,树木茂盛,空气又闷热又潮湿,尸体极易腐败,加之昆虫吞食,加速了尸体的白骨化。如果尸体经过秋、冬两季,尸身上应有落叶覆盖,而现场没有。陈胜泉联想到1999年夏天,无锡鼋头渚山林中也有一具尸体白骨化,破案后证实遇害时间为半个月。据此,陈胜泉大胆作出结论:死者被害时间最短为半个月左右,最长不超过5个月。这一鉴定为侦破工作提供了时间范围。破获案件后证明,死者是2004年6月5日被害的。
3,尸冷尸斑尸僵尸体腐烂在死亡以后多长时间出现
1、尸冷一般在1到2小时之间。2、尸斑一般在2到4小时之间出现。3、尸僵一般是死后1-3小时出现,4-6小时扩散到全身,12-16小时发展到高峰,24小时后尸僵减弱,肌肉会变软,叫尸僵缓解。4、尸体腐败要看微生物跟环境情况而定。尸体现象介绍:在 法医学上,指人死后,身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命活动停止,并受到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作用,发生一系列特殊征象的死后变化,称为尸体现象(postmortem phenomena)。类别:(一)早期1、尸体在自然环境下,通常将死后24小时内出现的变化称为早期尸体现象。2、早期尸体现象有 肌肉松弛、 尸冷(即尸温)、 尸僵、 尸斑、局部干燥、 自溶等。(二)晚期1、死后24小时后出现的变化称为晚期尸体现象。2、晚期尸体现象有 尸体腐败、 霉尸、干尸、尸蜡、泥炭鞣尸等。第一就是尸冷
第二是尸班,一般是在死亡后2-4小时出现
第三是尸僵,一般是死后1-3小时出现,4-6小时扩散到全身,12-16小时发展到高峰,24小时后尸僵减弱,肌肉会变软,叫尸僵缓解
第四个阶段就是尸体腐败,就是尸体坏掉了.通常就是尸臭和尸绿.那就是微生物在分解尸体了
百度尸体现象,可以有详细的。问题 尸冷、尸斑、尸僵、尸体腐烂在死亡以后多长时间出现?主回答尸冷在2-6小时尸班在死亡后2-4小时出现尸僵死后1-3小时出现,4-6小时扩散到全身,12-16小时发展到高峰,24小时后尸僵减弱尸体腐败就是尸体坏掉了
4,马王堆都出什么宝物了
马王堆出土的宝物达6000-7000件之多
不知道你现在在哪里!
如果在湖南长沙的话
就可以到省博物管去看看啊
马王堆里面出土的东西都在里面
里面有绢、绮、罗、纱、锦
还有那各种好看的漆器
还有很多的生活用具
建议你有机会的话去湖南省博物管看看哦!
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历两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和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盘、化妆盒等。
三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其中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5,马王堆干尸的身前名字叫什么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遗址位于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四公里。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畎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大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则其年代应再晚些。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6,除了干尸湿尸还有哪几种尸体能保存至今
1,干尸干尸比较常见,是整个尸体干燥的结果。它的特点是:“周身灰暗,皮肉干枯贴骨,肚腹低陷”。干尸又可分成两大亚型:a. 人工干尸一种就是国外通常所报道的干尸,即木乃伊,它们在死亡后都经过处理:剖开体腔,取出内脏,尸体用热溶的松香浇灌,然后用浸透松香的布包裹,出土的木乃伊在颅内、乳突小房内均有松香。此类应属人工干尸。如古埃及法老死后,经人工脱水和用树酯香料处理而制成的木乃伊。另一种则是国内所发现的棺内干尸。主要由于墓地地势高爽,地下水位低,加之棺和墓内密封程度高,棺不漏气,所以没有受到地下水及湿度的影响。而棺内的腐败过程和氧化过程耗掉了留下的氧气,形成缺氧环境;加之尸体组织和一些物质的分解产物,不利于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尸体的腐败便逐渐停止下来。尸体水分渗出体外,被殓装、棺木或棺内存放的灯心草、木炭、石灰等吸水物质所吸收,尸体便逐渐于化而形成干尸。因此,可以认为,凡是尸体埋葬前进行过防腐、取脏器、浇灌松香或棺内放入吸水物质等人工处理所形成的干尸,称之为人工干尸。b. 自然干尸指那些未经人工处理,主要由于埋葬环境干燥导致尸体脱水而自然形成的干尸。比如新疆的楼兰古尸就是由于该地区地势低凹,气候干燥,降雨量极少,尸体仅以粗制毛布和羊皮覆盖,上面压一层干树枝和沙土,并无密封良好的棺椁装殓,故尸体周围可接触外界流通的空气,在炎热干燥的荒漠之中,体内水分很快蒸发,对细菌生长繁殖极为不利,即便已开始腐败的组织也逐渐减慢其腐败过程,最后处于静止的平稳状态,使尸体保存下来。电镜下观察到皮肤、软骨、横纹肌、肾、肠等组织中出现大量的细菌或和细菌芽抱结构,足以说明死者体内发生过细菌繁殖过程。这些细菌与机体组织自溶、分解相互作用,使部分组织器官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干热环境的影响,尸体水分大量迅速减少,细菌生长和尸体组织腐败较快受到抑制,这也是使楼兰古尸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又如哈密古尸,其情况与楼兰古尸类似,其墓葬地点是深人戈壁荒漠之中的一处偏僻的绿洲。地势低凹,海拔只有200米,周围是一片戈壁荒漠,气候特别干燥,有“哈密的吐鲁番”之称。哈密县全年的降雨量平均只有34.1毫米,湿度年平均为40%~50%。可见古墓地所处的环境是十分干燥的。而哈密古尸所在的墓穴和墓室十分简陋,墓顶封土很浅,葬具不密封,这些因素会造成尸体与外界流通的空气接触,在极干燥的环境中,尸体内的水分便很快蒸发。与此同时也抑制了细菌的繁殖,尸体的腐败也就停止,并较好地保存下来。2,鞣尸--------------------------------------------------------------------------------鞣尸多形成于酸性潮湿土壤或泥沼地区。尸体处于温度较低、空气不流通的酸性泥沼中,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腐败变慢或停止下来。酸性泥沼中含有大量腐殖质,富有单宁物质和多种腐殖酸。很可能是这些物质的作用,使尸体皮肤呈暗色,变得非常致密,犹如鞣皮;使肌肉和脏器被脱水,部分蛋白质被溶去,因而肌肉及内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使骨骼和牙齿的钙质溶解,使骨骼变软如同软骨,容易用刀切开。这类古尸更为少见。1950年~1953年在丹麦的一些泥炭沼泽中发现几具2O00多年前的古尸,其中一例为典型鞣尸。在我国历代古尸中,仅发现一例,即上海浦东东昌路明代古尸,经鉴定为鞣尸。3,湿尸--------------------------------------------------------------------------------在我国历代古尸中较多见的是由于棺椁密封,又埋于深土中,并皆浸泡在棺液中,尸体体表湿润,皮肤有小颗粒、散在的、少量的结节(即“皮疹”),而内脏表面有着少量的脂肪酸盐颗粒。因此很难说是属于尸蜡一类。当然,与鞣尸、干尸等的差别就更大了。对于这些不典型的尸蜡,有的伴有部分脱钙或无明显脱钙的,有的学者曾提出过这些古尸属于特殊类型。参考国内关于古尸研究的报道,发现目前这些“不典型尸蜡”或尸蜡与鞣尸的混合型等不能明确分类的古尸,为数不少。故可以考虑有个比较统一的分类法,是否可以把这一类古尸,即出土时浸泡在棺液中,其外形完整,内脏俱全,肌体丰满,尚有弹性,四肢关节尚能活动;解剖时,肌肉组织层次分明,血管神经完好无损;镜检下组织结构保存也较良好,在某些组织中还能找到细胞结构;这类古尸的皮肤表面也可能有少量脂肪酸盐结节,骨质也或多或少有脱钙现象,称之为“湿尸”。4,尸蜡--------------------------------------------------------------------------------尸蜡多见于浸在水中或埋在水分充足、潮湿多钙和镁等物质地区或泥土里的尸体,在尸体表面或体内脂肪组织中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坚实的脂蜡样物质,有油腻感,可以压陷,但脆而易碎。尸蜡较干尸少见,其蜡化的变化一般仅见于皮肤及皮下脂肪,因为尸体在蜡化过程中,腐败大都仍在进行,局部形成尸蜡后,尸体其他组织,尤其是内脏,则大多已毁坏。国外关于尸蜡的报道较多。但国内尚未发现典型的尸蜡,不过,很多古尸都有尸蜡样的改变。专家认为,这是因为环境虽然干燥,但由于尸体一部分已干化,其水分就足以供尸体的另一部分形成尸蜡。还可以将尸体放置在极冷的地方里,该尸体就能保存上千年、万年。因为极度寒冷使细菌、微生物等都难以生存,这样尸体就不会腐蚀了。有人曾经发现一只在南极的死去的鹿,经检验,判断这只鹿是死在3000年前的。这也就是冷尸。古尸分为带有水份的湿尸,还有蜡尸,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过的尸体,冻尸存在于积雪万年不化的冰川地区,鞣尸则类似于僵尸,其余的还有象标本一样的灌尸、齰尸等等。??古尸的分类(细解)1,干尸干尸比较常见,是整个尸体干燥的结果。它的特点是:周身灰暗,皮肉干枯贴骨,肚腹低陷2,鞣尸 尸体皮肤呈暗色,变得非常致密,犹如鞣皮;肌肉和脏器被脱水,部分蛋白质被溶去,肌肉及内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骨骼和牙齿的钙质溶解,骨骼变软。3,湿尸 出土时浸泡在棺液中,其外形完整,内脏俱全,肌体丰满,尚有弹性,四肢关节尚能活动;解剖时,肌肉组织层次分明,血管神经完好无损4,尸蜡 在尸体表面或体内脂肪组织中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坚实的脂蜡样物质,有油腻感,可以压陷,但脆而易碎。僵尸啊 呵呵还有行尸 他们 就是活的尸体拉``- -!一个是干尸,一个是湿尸,木乃伊,一个是颅骨,干尸干尸比较常见,是整个尸体干燥的结果。它的特点是:“周身灰暗,皮肉干枯贴骨,肚腹低陷”。干尸又可分成两大亚型:a. 人工干尸一种就是国外通常所报道的干尸,即木乃伊,它们在死亡后都经过处理:剖开体腔,取出内脏,尸体用热溶的松香浇灌,然后用浸透松香的布包裹,出土的木乃伊在颅内、乳突小房内均有松香。此类应属人工干尸。如古埃及法老死后,经人工脱水和用树酯香料处理而制成的木乃伊。另一种则是国内所发现的棺内干尸。主要由于墓地地势高爽,地下水位低,加之棺和墓内密封程度高,棺不漏气,所以没有受到地下水及湿度的影响。而棺内的腐败过程和氧化过程耗掉了留下的氧气,形成缺氧环境;加之尸体组织和一些物质的分解产物,不利于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尸体的腐败便逐渐停止下来。尸体水分渗出体外,被殓装、棺木或棺内存放的灯心草、木炭、石灰等吸水物质所吸收,尸体便逐渐于化而形成干尸。因此,可以认为,凡是尸体埋葬前进行过防腐、取脏器、浇灌松香或棺内放入吸水物质等人工处理所形成的干尸,称之为人工干尸。b. 自然干尸指那些未经人工处理,主要由于埋葬环境干燥导致尸体脱水而自然形成的干尸。比如新疆的楼兰古尸就是由于该地区地势低凹,气候干燥,降雨量极少,尸体仅以粗制毛布和羊皮覆盖,上面压一层干树枝和沙土,并无密封良好的棺椁装殓,故尸体周围可接触外界流通的空气,在炎热干燥的荒漠之中,体内水分很快蒸发,对细菌生长繁殖极为不利,即便已开始腐败的组织也逐渐减慢其腐败过程,最后处于静止的平稳状态,使尸体保存下来。电镜下观察到皮肤、软骨、横纹肌、肾、肠等组织中出现大量的细菌或和细菌芽抱结构,足以说明死者体内发生过细菌繁殖过程。这些细菌与机体组织自溶、分解相互作用,使部分组织器官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干热环境的影响,尸体水分大量迅速减少,细菌生长和尸体组织腐败较快受到抑制,这也是使楼兰古尸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又如哈密古尸,其情况与楼兰古尸类似,其墓葬地点是深人戈壁荒漠之中的一处偏僻的绿洲。地势低凹,海拔只有200米,周围是一片戈壁荒漠,气候特别干燥,有“哈密的吐鲁番” 之称。哈密县全年的降雨量平均只有34.1毫米,湿度年平均为40%~50%。可见古墓地所处的环境是十分干燥的。而哈密古尸所在的墓穴和墓室十分简陋,墓顶封土很浅,葬具不密封,这些因素会造成尸体与外界流通的空气接触,在极干燥的环境中,尸体内的水分便很快蒸发。与此同时也抑制了细菌的繁殖,尸体的腐败也就停止,并较好地保存下来。2,鞣尸--------------------------------------------------------------------------------鞣尸多形成于酸性潮湿土壤或泥沼地区。尸体处于温度较低、空气不流通的酸性泥沼中,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腐败变慢或停止下来。酸性泥沼中含有大量腐殖质,富有单宁物质和多种腐殖酸。很可能是这些物质的作用,使尸体皮肤呈暗色,变得非常致密,犹如鞣皮;使肌肉和脏器被脱水,部分蛋白质被溶去,因而肌肉及内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使骨骼和牙齿的钙质溶解,使骨骼变软如同软骨,容易用刀切开。这类古尸更为少见。1950年~1953年在丹麦的一些泥炭沼泽中发现几具2O00多年前的古尸,其中一例为典型鞣尸。在我国历代古尸中,仅发现一例,即上海浦东东昌路明代古尸,经鉴定为鞣尸。3,湿尸--------------------------------------------------------------------------------在我国历代古尸中较多见的是由于棺椁密封,又埋于深土中,并皆浸泡在棺液中,尸体体表湿润,皮肤有小颗粒、散在的、少量的结节(即“皮疹”),而内脏表面有着少量的脂肪酸盐颗粒。因此很难说是属于尸蜡一类。当然,与鞣尸、干尸等的差别就更大了。对于这些不典型的尸蜡,有的伴有部分脱钙或无明显脱钙的,有的学者曾提出过这些古尸属于特殊类型。参考国内关于古尸研究的报道,发现目前这些“不典型尸蜡”或尸蜡与鞣尸的混合型等不能明确分类的古尸,为数不少。故可以考虑有个比较统一的分类法,是否可以把这一类古尸,即出土时浸泡在棺液中,其外形完整,内脏俱全,肌体丰满,尚有弹性,四肢关节尚能活动;解剖时,肌肉组织层次分明,血管神经完好无损;镜检下组织结构保存也较良好,在某些组织中还能找到细胞结构;这类古尸的皮肤表面也可能有少量脂肪酸盐结节,骨质也或多或少有脱钙现象,称之为“湿尸”。4,尸蜡--------------------------------------------------------------------------------尸蜡多见于浸在水中或埋在水分充足、潮湿多钙和镁等物质地区或泥土里的尸体,在尸体表面或体内脂肪组织中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坚实的脂蜡样物质,有油腻感,可以压陷,但脆而易碎。尸蜡较干尸少见,其蜡化的变化一般仅见于皮肤及皮下脂肪,因为尸体在蜡化过程中,腐败大都仍在进行,局部形成尸蜡后,尸体其他组织,尤其是内脏,则大多已毁坏。国外关于尸蜡的报道较多。但国内尚未发现典型的尸蜡,不过,很多古尸都有尸蜡样的改变。专家认为,这是因为环境虽然干燥,但由于尸体一部分已干化,其水分就足以供尸体的另一部分形成尸蜡。参考资料:搜狗百科
文章TAG:
泥炭鞣尸 为什么尸体能在泥炭沼泽地中保存得这么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