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日本海啸是哪一哪一年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海啸。

日本海啸是哪一哪一年

2,历史上海啸最高是多少米

世界最高的海啸是1771年的琉球群岛海啸,浪高85米.
85米.

历史上海啸最高是多少米

3,英语中海啸tsunami一词是从日本语中来的吗

是的
是的,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这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tsunami”一词,在1963年的国际科学会议上正式列入国际术语。
日语有相当多的外来语,这些外来语多数来自英语。但这些英语已经被日化,与本质已经有了区别。我们可以叫它日式英语,也就是japalish。

英语中海啸tsunami一词是从日本语中来的吗

4,电影里级别的百米高的海啸现实中有吗

印度洋海啸,也称为南亚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的消亡边界。 地处安达曼海。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最后确定为矩震级达到9.3。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22.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当然有 叫锚钩发射器 一般是气动的 比如美国产的resqmax 参考http://wenku.baidu.com/view/72b46b16cc7931b765ce15d1.html 这是其中一款的说明 望采纳

5,北极同南极冰块全部融化后中国会发生海啸吗

呵呵,北极同南极冰块全部融化后,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海平面上升。不过这只是直接的结果,不是不会发生海啸,而是很可能引起全球海啸。下面是我摘录的一段话,你可以看一下。据美联社报道,3月24日《科学》杂志刊登多篇论文称,到本世纪末,北极地区的气温可能上升到同13万年前一样,那时的海洋水平面比现在高13到20英尺。但研究人员说,这并不表示到2100年海水也会升到那么高,更可能的数据是3英尺左右。不过那之后,海平面升高的趋势在很长时间内还将持续。而且,即便海水只上升3英尺,也会给人类居住地带来影响,并增加风暴带来的潜在危害。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乔纳森·奥弗佩克(Jonathan T. Overpeck)领导的研究小组认为,按照目前全球变暖的速度发展,到2100年,地球的温度可能比现在最少高4摄氏度,北极地区将同13万年前一样暖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贝特·奥托-布赖斯纳(Bette Otto-Bliesner)及其研究小组利用计算机模型显示,全球变暖可能使格陵兰岛部分地区几个月内的平均气温高于0摄氏度,并且对极地冰盖的融化产生实质影响。在未来100到150年内,海平面将上升1-3英尺。哈佛大学戈尔兰·埃克斯托姆(Goeran Ekstroem)的研究小组发现“冰河地震”在增加。融化后的冰水聚集在冰河的底部,很容易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导致冰块突然向下坍塌。巨大的冰河因此发生突然移动,震颤地球。奥托-布赖斯纳和奥弗佩克分别发表各自的论文,但是他们也合作研究古代珊瑚礁、冰芯以及其他自然气候纪录,探索现代计算机模型是否能够正确反映古时的气候,并利用这些模型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虽然我们的研究集中在极地地区,但是(研究结果的)意义是全球性的。”奥托-布赖斯纳说。根据他们的研究,下个世纪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可能使北极气温升高5到8摄氏度,综合作用下百年后海平面将上升3英尺。普林斯顿大学的迈克尔·奥本海默(Michael Oppenheimer)说,“一个显而易见的观点就是,适度的全球变暖也可能将地球置于危险之中,因为它使冰川消失,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埃克斯托姆的研究小组发现,格陵兰岛的冰河地震多发生在七、八月份,并且自2002年来地震次数翻了一倍多。“人们常常认为冰河是不动或者缓慢移动的,但实际上它们能相当快速地移动。”埃克斯托姆说,“格陵兰的部分冰河像曼哈顿那样大、同帝国大厦一般高,不到1分钟内却能移动10米远,这样的晃动足够产生中等强度的地震波。”
不会,只会产生的问题就是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城市和岛屿会被淹没,小日本他们都会变鱼人或鸟人。
大哥,海啸是由地震引起的,如果你认为冰块融化会引起地震的话,那也会发生海啸的,但不只是中国了
亲爱的LZ 您好! (-》金子) 很荣幸能够为您解决疑惑:1.不会产生海啸 2.什么是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3.冰块融化只能使海平面升高

6,海啸的有关知识最好有数据分析关于怎样强度的海啸波会造成灾

海啸图片集萃(20张)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智利地震引发海啸过后一片狼藉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尺。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不过陨石造成的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 海啸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猛烈的大风能够在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而潮汐[1]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海啸抓拍(14张)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编辑本段海啸的起因 海啸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海啸过后(16张) 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两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至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海啸来袭之前,海潮为什么先是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涨? 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海面下落的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陆,海面势必下降。同时,海啸冲击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 另外,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个原因造成的:地震发生时,海底地面有一个大面积的抬升和下降。这时,地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随之抬升和下降,然后就形成了海啸。编辑本段海啸的分类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编辑本段海啸的预警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 在大地震之后如何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会激发海啸,这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尽管如此,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仍可通过海啸预警为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做出一定的贡献。 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在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海啸的传播速度快。地震纵波即P波的传播速度约为6~7千米/秒,比海啸的传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远处,地震波要比海啸早到达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具体数值取决于震中距和地震波与海啸的传播速度。例如,当震中距为1000千米时,地震纵波大约2.5分钟就可到达,而海啸则要走大约1个多小时;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发的特大海啸22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海岸。 如能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分析地震波资料,快速地、准确地测定出地震参数,并与预先布设在可能产生海啸的海域中的压强计(不但应当有布设在海面上的压强计,更应当有安置在海底的压强计)的记录相配合,就有可能做出该地震是否激发了海啸、海啸的规模有多大的判断。然后,根据实测水深图、海底地形图及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海岸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相关资料,模拟计算海啸到达海岸的时间及强度,运用诸如卫星、遥感、干涉卫星孔径雷达等空间技术监测海啸在海域中传播的进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海啸预警信息及时传送给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的居民,并在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开展有关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的科技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以及应对海啸灾害的训练和演习。这样,就有希望在海啸袭击时,拯救成千上万生命和避免大量的财产损失。 海啸预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础,它不但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实际上也是可行的,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例如,1946年,海啸给夏威夷的“曦嵝”(Hilo)市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于是,1948年便在夏威夷便建立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从而有效避免了在那以后的海啸可能造成的损失。倘若印度洋沿岸各国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啸之前,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一样建立起海啸预警系统,那么这次苏门答腊%A3%AD安达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啸,决不致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上所述的海啸预警对于“远洋海啸”比较有效。但是,对于“近海海啸”(亦称“本地海啸”)即激发海啸的海底地震离海岸很近,例如只有几十至数百千米的海啸,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只有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海啸早期预警就比较难于奏效。为了在大地震之后能够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激发海啸,减少误判与虚报、特别是“近海海啸”预警的误判与虚报以提高海啸预警的水平,必须加强对海啸物理的研究。

文章TAG:什么  海啸  日本  日本海  什么是海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