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医生如何判断死亡

得经过检查呗
心脏停跳和停止呼吸

医生如何判断死亡

2,医学上是如何判断病人死亡的

除心跳、呼吸停止可作为判定死亡的依据外,脑死亡也可作为判定死亡的依据之一。所谓脑死亡,即脑的不可逆损伤先于呼吸心跳停止而引起死亡,脑死亡是医学上一个教新的概念。各专家对此看法尚未统一。确定脑死亡的方法很多,如静脉注射阿托品,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速,未完成死者即使昏迷,也呈阳性反应。脑死亡者则无反应。此法简单、快捷,值得采用。其次,还可以采用脑电图、脑超声图、脑闪烁扫描及r照相等判定。

医学上是如何判断病人死亡的

3,如何确定死亡

脑 脑死亡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丧失功能为参照系而宣布死亡的标准。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植物人”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而脑死亡则无自主呼吸,是永久、不可逆性的。 不少国家过去一直把“心跳停止”、“呼吸消失”和“血压为零”作为死亡的标准。但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病人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都可以通过一系列药物和先进设备加以逆转或长期维持。但是如果脑干发生结构性损伤破坏,无论采取何种医疗手段最终发展为心脏死亡。因此,与心脏死亡相比,脑死亡显得更为科学,标准更可靠。 自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提出脑死亡诊断指标以来,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死亡标准,一些国家还制订了相应的脑死亡法,但也有国家采用的是脑死亡和呼吸死亡标准并存方式。

如何确定死亡

4,如何根据血液凝固状态判断死亡时间

血液凝固,使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如果弄清楚了血液凝固的时间,那么它就可以帮助我们判定死亡时间了。当然,这儿说的是致命伤的血痕。而且,有些也是需要技术的,并不是肉眼就可以一眼看出来的。 一般说来,血液会在五到六分钟内凝固,到24小时时凝血块就会完全收缩,析出血清。而血块的颜色也会随着时间有暗红色变成红褐色,然后再变成褐色。但是红细胞则不同。析出液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红细胞,红细胞经过一定时间逐渐被破坏,颜色由暗红逐渐变成红褐色、褐绿色、褐黄色、直至灰色。在非阳光直射的地方,数周至月余,才会由红色变为红褐色,到数年后,会变成褐色以及灰褐色;但是,在弱阳光下,数周后就会变成灰色;而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几个小时就可能变成了灰色。 根据血痕浸出液的吸收光谱变化可以判断血红蛋白的演变情况,从而估计血痕的陈旧度,从资料中可以得知,血痕中的血红蛋白的溶解度会随着血痕的陈旧而降低。 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血痕中的Cl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向基质周围渗透,通过硝酸银和氯的特殊反应,测定氯的渗透范围从而推断经过的时间。

5,医学上怎样判定脑死亡

确切的脑死亡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大脑皮质的变化。大脑皮质主管人的思维、意识活动等心理功能。大脑皮质一经死亡,上述功能就不复存在,医学上把这叫做大脑皮质弥漫性死亡。此时至少可做出社会学死亡的诊断。   第二是脑干死亡。人体有12对脑神经经由脑干发出,主管人的感官、呼吸等等重要生理功能。现代医学认为,代表人体生命的首要生理特征为呼吸功能,而主宰呼吸功能的中枢神经区域位于脑干。因此,推荐将脑干死亡作为达到死亡临界点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判定人类脑死亡和死亡的标准。脑干死亡之后,依靠现代医疗手段所能维持的、包括残余心跳在内的部分生物特征不再表明生命的继续存在。这就是现代医学的“4—3—2”定律:脑干死亡=脑死亡=死亡。   第三是全脑死亡。大脑皮质弥漫性死亡+脑干死亡=全脑死亡。全脑死亡一旦发生应即时宣告个体死亡。   其实,弥漫性脑损伤发生时,大脑皮质死亡一般来说要先于脑干死亡,因此采用脑干死亡作为个体死亡的判定标准更具保守性、安全性、可靠性。例如缺氧时,脑细胞对缺氧耐受时间分别为:大脑皮质4—6分钟;中脑5—10分钟;小脑10—15分钟;延髓/脑干20—30分钟。

6,医学上怎样判定脑死亡

确切的脑死亡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大脑皮质的变化。大脑皮质主管人的思维、意识活动等心理功能。大脑皮质一经死亡,上述功能就不复存在,医学上把这叫做大脑皮质弥漫性死亡。此时至少可做出社会学死亡的诊断。   第二是脑干死亡。人体有12对脑神经经由脑干发出,主管人的感官、呼吸等等重要生理功能。现代医学认为,代表人体生命的首要生理特征为呼吸功能,而主宰呼吸功能的中枢神经区域位于脑干。因此,推荐将脑干死亡作为达到死亡临界点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判定人类脑死亡和死亡的标准。脑干死亡之后,依靠现代医疗手段所能维持的、包括残余心跳在内的部分生物特征不再表明生命的继续存在。这就是现代医学的“4—3—2”定律:脑干死亡=脑死亡=死亡。   第三是全脑死亡。大脑皮质弥漫性死亡+脑干死亡=全脑死亡。全脑死亡一旦发生应即时宣告个体死亡。   其实,弥漫性脑损伤发生时,大脑皮质死亡一般来说要先于脑干死亡,因此采用脑干死亡作为个体死亡的判定标准更具保守性、安全性、可靠性。例如缺氧时,脑细胞对缺氧耐受时间分别为:大脑皮质4—6分钟;中脑5—10分钟;小脑10—15分钟;延髓/脑干20—30分钟。
一、先决条件 (1) 明确昏迷原因; (2) 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二、 临床判定 (1) 深昏迷; (2) 脑干反射全部消失; (3) 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自主呼吸激发实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以上三项必须全部具备。 三、 实验室检查 (1) 脑电图(EEG)呈电静息; (2)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无脑血流灌注现象; (3) 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N20和P14消失或N20和N18小时; 以上三项中一项阳性即可。 四、 脑死亡观察时间及判定 临床判定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为阳性者可首次判定为脑死亡,首次判定后,观察12小时以上复查,结果仍为阳性者最终判定为脑死亡。

文章TAG:死亡  诊断  医生  如何  死亡诊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