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四川剑阁县在哪

四川 广元市 剑阁县

四川剑阁县在哪

2,四川剑阁县在哪

剑阁县位于四川北部,是四川的北大门。李白诗云: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那里地热险要,风景独特,生活条件本来就落后,你不用亲身经历,只要去看一下,你都会于心不忍。当然当官的不算。在广元市,青川与剑阁算是两个重灾区。
四川 广元市 剑阁县

四川剑阁县在哪

3,剑阁是哪个省的

四川省广元市
四川
四川广元
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守剑门关险,是连接四川与陕西、甘肃的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剑阁县总面积3204平方千米。总人口67万人。
四川省

剑阁是哪个省的

4,剑阁县人口最多的镇有多少个

人口676794人剑阁县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结合部,位于四川省北部,广元市西南部,守剑门天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等美誉。
剑阁县68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60余万。 下辖下寺镇等23个镇: ·武连镇 ·开封镇 演圣镇 ·木马镇 ·汉阳镇 ·东宝镇 ·江口镇 ·普安镇 ·杨村镇 ·羊岭镇 ·鹤龄镇 ·金仙镇 ·盐店镇 ·白龙镇 ·香沉镇 ·王河镇 ·柳沟镇 ·龙源镇 ·城北镇 ·剑门关镇 ·元山镇 ·公兴镇

5,四川剑阁县属于什么气候

四川省剑阁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候温和,光照比较适宜,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明显。由于地理位置和多变地貌影响,垂直气候明显,小区域气候差异大,出现海拔高程不同,气候各异,高山顶和漕谷地气温相差大。气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充分,但呈陡峭单峰型分布,时空分布不均,常有“东边日出西边雨”情形。剑阁县一般年平均气温约15.4℃,年均降水量1039.4毫米,境内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半年盛行偏南风,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全年无霜期约270天。秋冬两季多雾,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28.3小时。 剑阁县介于北纬31゜31′至32゜21′,东经105゜10′至105゜49′之间,东与广元市昭化区、苍溪县毗连,南与南部县、阆中市接壤,西与梓潼县、江油市交界,北与青川县、广元市利州区为邻,幅员面积3204平方公里。 剑阁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低山地貌特点显著。地貌形态差异悬殊,海拔500米至700米的宽谷低山区占总面积的50.34%;海拔700米至1000米的窄谷低山区占 40.23%。地貌类型以低山区为主。平均海拔540米。 剑阁县行政上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结合部,位于四川省北部,广元市西南部,守剑门天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等美誉。
剑阁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540米,年平均气温16℃、降雨量1000毫米、日照时间1500小时,无霜期达270天,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剑阁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比较适宜,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明显。由于地理位置和多变地貌影响,垂直气候明显,小区域气候差异大,出现海拔高程不同,气候各异,高山顶和漕谷地气温相差大。气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充分,但呈陡峭单峰型分布,时空分布不均,常有“东边日出西边雨”情形。剑阁县一般年平均气温约15.4℃,年均降水量1039.4毫米,境内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半年盛行偏南风,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全年无霜期约270天。秋冬两季多雾,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28.3小时。
亚热带季风气候

6,有谁知道剑阁的来历

“剑阁县”之名,始见于《晋书》。何时置剑阁县,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说“桓温入蜀置”。《晋书·地理志》载:“桓温入蜀后,┅┅又于晋寿置剑阁县,属梁州,后孝武帝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罢剑阁县”。《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剑阁县续志》等书引用此说。  二说“三国蜀汉置”。其说最早见于宋末祝穆所撰的《方舆胜览》引顾野王《舆地志》(已失传),明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沿引,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沿用此说。  三说“晋置,后罢,桓温入蜀复置,寻又废”。清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四川通志》、光绪《皇朝舆地通考》、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持此说。  据查史籍考证,第一种说法较为正确,第二、三种说法依据不足。  首先,从史籍记载看,宋以前成书较早的《华阳国志》、《太康地志》、《晋书·地理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等书,均明确记载东晋置剑阁县,而没有蜀汉置剑阁县的说法。《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是东晋蜀郡江原县(今四川省崇州市)人,其活动年代距三国蜀汉时期七十余年,该书所载的四川地方史实“肇自开辟,终于永和三年”,若剑阁为蜀汉置县,《华阳国志》必定载入,但查遍此书,无置剑阁县的记载。西晋有蜀十九年,在这期中的太康年间(280年至289年)成书的《太康地志》中,也无置剑阁县的记载。又《三国郡县表补正》一书中,宜都杨守敬考证:“今考《晋志》有剑阁县,《常志》(即《华阳国志》)无。《方舆纪要》引《舆地志》云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郡太守置剑阁县,《通鉴》胡注蜀分广汉郡置梓潼郡剑阁属焉。疑剑阁县为蜀立,《常志》岂得不载?《沈志》(即沈约《宋书》)云:汉寿改曰晋寿,《舆地广记》云,晋桓温平蜀,分晋寿置剑阁县,殆为近实。”  对《方舆胜览》称剑阁县为“三国蜀汉置”,清人早有异议。乾隆四十七年成书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在评介《方舆胜览》时云:“该书详于名胜古迹、诗赋序记,略于建置沿革、疆域道里,唯考订较差”。考订较差之作难免有误。  其次,从历史事实看,西晋太康元年司马炎灭吴之后,到东晋永和三年司马聃派桓温入蜀灭“成汉”,这六十七年间,有四十八年是李氏“成汉”政权统有蜀地,晋不可能在蜀行使权力。可见,“晋置(剑阁县),后罢,桓温入蜀复置,寻又废”之说,亦难成立。  再是,从有着资料看,《水经注·漾水》、《华阳国志校注》、《太平寰宇记》等书所载史料均称,诸葛亮相蜀时,以大剑至小剑戍三十里,连山绝险,有隘束之路,便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以阁道三十里尤险,置尉守之。故《华阳国志》称“汉德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舆地纪胜》记述这件事时却称:“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是时有剑门县,县有阁道至险,乃有阁尉”。《三国郡县表补正》眉批说:“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剑门,以大剑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剑门,然则武侯但立剑门耳,未尝置剑阁县,《舆地志》说,果不足据”,当时更未置“剑门县”。几相对照,可知《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的诸葛亮修阁道、立剑门、置阁尉一事,被后人讹传为立“剑门县”或“剑阁县”了。  据此,以《晋书·地理志》的记载接近史实,较为确切。  对于东晋剑阁县治地,据考,不是在剑门关,而是在“小剑故城”。其城在今下寺镇大仓坝,古代于此曾设小剑戍,此县仅置四十八年,后废,不复置。其后,剑阁境内郡、州、府治地多在普安镇等地,直至民国2年(1913年)才将剑州改名为剑阁县,沿用至今。  “剑阁”作为地名,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姜维)还保剑阁以拒会(钟会)”。为何称剑阁?《华阳国志》、《舆地广记》等书说,诸葛亮修阁道、立剑门、置尉戍守的栈、阁道,称为“剑阁道”。《水经注》云:“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晋张载《剑阁铭》称:“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何谓剑?指大剑山七十二峰如利剑排列。唐刘仪凤《剑门关记》说:“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嵚,如门斯辟,如剑斯植”。皆言其山势如剑锋,其隘口如“城门”。何谓阁?《蜀水经》云:“飞梁架屋谓之阁”。阁道,就是在“横梁铺板谓之栈”的栈道上加修了屋的栈道,又叫栈阁道。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的书信中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诸葛亮文集》卷一)”。古时由秦入蜀,必经小剑至大剑关口这条悬崖夹峙、深涧飞瀑的险道。诸葛武侯依山势地形将原有栈道扩建成“剑阁道”后,古人常把“剑阁道”简称为“剑阁”。不仅“剑阁县”由此得名,即使“剑州”之名也源于此。《元和郡县图志》“剑州”条云:“唐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  自隋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2年(1913年)改剑州为县后,“剑阁”才专指县名,沿用至今。
剑阁县境为剑门蜀道的核心枢纽,号称“四利之地”、“扼秦川之咽喉”。李白《蜀道难》诗中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此可见,剑阁在这条千年古道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剑州志·疆域》卷一的记载,在唐、虞、夏、商时期,剑阁属梁州之域;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剑阁划归巴郡管辖;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1年),剑阁划归广汉郡;东汉末年,剑阁境有汉德县建制;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公元222年),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分广汉郡,置梓潼郡。因大剑山有险束之路,故立剑阁县
<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view%2f9350.htm" target="_blank">http://baike.baidu.com/view/9350.htm</a> 有详细解释哈 希望能帮到你
剑阁历史:  夏商时,今剑阁县属梁州。西周时属雍州。春秋战国时(前770-221年)大部分蜀国辖地,东南小部属巴国领域。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归秦国版图。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剑境大部属蜀郡葭萌县,东部属巴郡阆中县。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剑地分属于广汉郡梓潼县、葭萌县和巴郡阆中县;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分属于梓潼、葭萌、德阳、阆中四县管辖。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据蜀,分广汉郡葭萌、梓潼、白水、涪县置梓潼郡时,始在今剑阁境内新立当德县(治地在汉阳镇境内,故城名黄芦城)①,隶属梓潼郡。  三国时,当德县为蜀汉领地。蜀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②,于此“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事要隘。  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汉德县属梁州梓潼郡。太安二年(303年)至永和三年(347年),汉德为“成汉”领地。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于晋寿县境新置剑阁县(治地在下寺镇大仓坝,即小剑故城),与汉德县同属梓潼郡;太元十五年(390年)废剑阁县。  南朝宋元嘉初年,汉德县改属梁州白水郡,继复改梁州晋寿郡。南齐建元初复归梓潼郡,不久即废。  南朝宋元嘉初,于汉德境内侨置南安郡、县,领桓道、中陶2侨置县。元嘉三年(435年),侨置武都郡及武都、下辨县(治今武连南老武功桥处),茂陵县(治地梓潼县上亭铺)属益州。  南朝宋大明中(457-464年),南安郡始改侨置为实郡,领南安(今普安镇为郡治)、白水(今店子乡)、华阳(今王河乡南)、梓潼(今梓潼县城关镇)4县及寄治南秦州桓道、中陶2县。  南朝齐时(479-502年),南安郡领南安、白水、华阳及乐安、桓道2侨置县,梓潼县还隶梓潼郡;新巴郡改为南新巴郡,仍领1县;改武都为扶风郡,领武功(武都、下辨县更名)、茂陵、华阴(今开封镇境)3县及寄治汉阳、略阳、安定3县。  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始在境内立南梁州(州郡县同治今普安),辖南安郡(领县未变),辅剑郡(扶风郡更名),南新巴郡。天监四年(505年)至大同元年(535年)其间30年,南梁州3郡及属县入于北魏。梁末,武陵王据蜀称帝,改南梁州名安州,仍领原郡县。  北朝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改安州为始州③、南安名普安,领4郡6县:普安郡辖普安县(南安郡县更名)、永归县(白水更名);黄原郡辖黄安县(华阳县改置)、茂陵县(自辅剑郡改隶,后废);安都郡辖武连县(辅剑、武功更名)④;潼川群(今梓潼县石牛铺)⑤。  北周时,始州隶于利州总管府,仍辖普安、黄原、安都、潼川4郡,除茂陵县废外,安都郡增领胡原县(天监十八年分巴西郡阆中地新置县来属,治今香沉乡群英村)。  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始州领普安、永归、黄安、安寿、武连、胡原(开皇七年更名临津)、阴平(由龙州来属,治今江油县小溪坝阴平村)7县。大业三年(607年)改始州为普安郡,领县未变,安寿还名为梓潼(治地移今梓潼县连枝坝)。

文章TAG:四川  剑阁县  在哪  四川剑阁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