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抵制通货膨胀

抑制总需求紧缩性的财政政策:1削减政府开支,包括减少军费开支和政府在市场上的购买。2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和公共福利支出。3增加赋税。减少货币供给提高银行利率

如何抵制通货膨胀

2,2011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

答案C本小题考查的是货币政策知识。管理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来说,关键是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形势相适应,通胀预期不能增加货币供应量,也不能鼓励投资,也不一定要削减财政支出,A、C、D说法与材料不符合。

2011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

3,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为何会抑制通货膨胀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会降低总需求,需求少了当然会抑制通胀。
福利少了,流通的纸币就少了,自然就抑制了,因为通胀是纸币流通太多造成的..采纳吧
完全是个幌子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为何会抑制通货膨胀

4,大量发行货币怎样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财政赤字

大量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债务人有利,债务人偿还了失去原来购买力的货币,所以政府(作为债务人,欠了很多国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财政赤字。说简单点儿,就是还的钱已经不值钱了。
大量发行货币,就会通胀,钱也会不值钱,政府欠的钱自然就会减少,赤字也就削减了,从另一方面看,发行货币,投资和经济也会增长,政府的财政也会增加,自然更有能力来还债了。但大量发行货币,在欧洲国家,他们没有自主货币权,此地发行了,别处可发行的机会就会减少,这样,赤字还是在那里。当然,发行货币后,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容易发生各种泡沫,所以要随时跟踪通胀预期和赤字情况,随时作出相应策略。
1.财政是政府之财。2.发行货币是政府发行。3.货币是市场流通。(你甭管货币国流通的区域性。)那么,大量发行货币导致的结果是:货币贬值,物价上升,通货膨胀。至于:“怎样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财政赤字?”你自己说你让人家怎么回答你?大量发行货币自然就削减财政赤字了。你问题里“一定程度”这四个字都是多余的。 因为“发行”不是无偿的,你理解吗?不理解继续追问。
政府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可以是发国债或者是发行货币。当央行独立性比较大的时候就只能发国债(当然还有对外借债),如果央行由认购,显然会增加货币发行,另外由公众认购,发国债会使利率上升,央行可能会因此而增加货币发行;另一种就是央行独立性比较小的时候,政府会直接要求央行发行货币。 货币银行学上都有的

5,如何抗击通胀

(一)控制需求。 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因此,治理通货膨胀首先是控制需求,实行紧缩型政策。紧缩型政策是当前各国对付通货膨胀的传统手段,是迄今为止运用得最广、最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收入政策等。 1.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削减财政支出的目的是通过限制支出而减少政府的需求,从而缩减总需求。其措施主要有:减少国家基本建设和投资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削减政府各部门的经费支出,减少社会福利支出等。增加税收主要是增加企业与个人的税收,增税以后,企业与个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投资水平与消费水平。 2.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又称为“抽紧银根”,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因此要降低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实现。具体措施包括: (1)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回笼货币,减少经济体系中的存量。 (2)提高利率,如提高再贴现率、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款利率等。利率的上升促使人们将更多的钱用于储蓄,从而使消费需求减少,利率的上升使投资成本上升,对投资需求也有抑制作用。 3.紧缩型收入政策。紧缩型收入政策是对付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其主要内容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限制提高工资和获取垄断利润,抑制成本的提高,从而控制物价的上涨。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内容: (1)工资管制。工资管制的办法主要有四种。第一,道义规劝和指导。即政府制定出一个工资增长的指导线,供企业参考,但政府只能规劝、建议,不能直接干预。第二,协商解决。即在政府干预下使工会和企业就工资问题达成协议。第三,开征工资税。对增加工资过多的企业征收特别税款。第四,冻结工资。即政府强制性地将全社会工资或增长率固定,不能随便上涨。 (2)利润管制。指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能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实行限制措施。利润管制的办法有管制利润率,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等。此外,有的国家还通过制定一些法规限制垄断利润,以及对公用事业产品直接实行价格管制等。 (二)增加供给。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社会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治理通货膨胀一方面要通过紧缩型政策减少总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加总供给。主要措施有:减税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意愿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投资愿望,从而带动总供给的增加;减少政府对企业的限制,让企业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和调整产业结构。 (三)调整经济结构。 由于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失调,所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方案是调整经济结构,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比例,避免某些产品如粮食、原材料等供求因结构失调而推动物价上涨。 (四)其他反通货膨胀措施 1.强调性的行政干预。这种措施主要为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所采用。其内容主要有:强制性停建一些工程项目,整顿市场流通,实行部分商品的经营垄断,实行消费品的凭票供应等。 2.保持经济低速增长。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近些年来,各国政府面临两种选择;或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保持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或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以经济的衰退来压低通货膨胀率。不少发达国家往往选择后者。

6,克林顿的新经济政策

克林顿在1993年上台时,连续执政12年的共和党政府给他留下的预算赤字仍然高达2900亿美元.克林顿上台后的目标非常明确:不仅要缩小赤字,而且要把赤字变成盈余.克林顿近乎完美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到1998年,不仅使财政状况有赤字转为盈余,而且实现了"两低一高",即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和高速经济增长.克林顿是如何做到的呢?克林顿是通过促进经济更快地增长和削减非生产性开支来把赤字变成盈余的,他采取的措施包括"节流",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些措施会不会对实体经济构成负面影响.事实上,克林顿的削减计划是被纳入经济振兴规划中来实现的而这些至观重要的方面,恰恰被很多人所忽略.克林顿采取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他之前的任何一位总统都截然不同.他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与削减非生产性支出并举的财政政策,大刀阔斧地展开以减少财政赤字为核心的振兴经济计划,将公共支出和私人开支的重点从消费转向投资,并支持对未来美国人的就业和收入进行投资的计划,同时增税节支,提高效率.克林顿签署的<>(Deficit Reduction Act)规定,自法案生效的5年内削减赤字4960亿美元,其中增税2410亿美元,该项法案还规定,5年内必须压缩255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在减少财政开支的同时,政府增加对以交通,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还加大对教育和技术的投入,推动经济转型.政府把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放到政府的议事日常上,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科技研究和开发经费等.很多人认为克林顿实行的是紧缩的财政政策,事实并非如此,克林顿财政政策的出发点是促进经济增长.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是:谨慎理财,控制财政赤字,推动经济增长.起理论基础是:政府财政状况良好,自然吸引大量债券买家,包括海外投资者;国库券畅销,自然将推低国库券利率;国库券利率下降,便可以带动市场利率向下.这样,消费者信贷,按揭利率,企业用资成本普遍下降,整体经济发展趋势稳定.结果,美国经济享受了10年的高速增长.美国GDP增长率,从1993年3月到2000年年均达到3.5%-4%,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增长率约2.5%的增长幅度,在20世纪90年代后班期还有愈益加快之势.1996-2000年,美国GDP的历年增长率分别为:2.8%,3.9%,3.9%,4%,4.1%.其中,1999年第四季度和200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按年率计算,还分别增长了8.3%,5.2%,6.1%。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却在下降。通货膨胀率从1980-1991年年均4.2%,降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年均2%;失业率从1992年的7.4%,降到2000年5月的4.1%的水平。随后财政预算状况也大有好转,赤字在1993年曾破记录的高达3167亿美元,到1996年,1997年已分别下降为1073亿美元和226亿美元,并从1998年开始有盈余。19998-2001年财政盈余分别为:692亿美元,1244亿美元,2370亿美元和1270亿美元。克林顿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使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保持领先地位。研究者后来把克林顿推行的振兴美国经济的“综合经济发展计划”称为“克林顿经济学”。

7,什么是通货膨胀的成本

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表现形式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其程度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物价指数-1。指数就是一个相对数,是反映某种现象在两个时期相比较得到的相对的变化指标。简单地说,1件衣服年初卖100元,年末卖110元,年末价格是年初价格的110%,物价涨了10%。了解了通货膨胀率的计算方法之后,要把物价指数算出来。物价指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计算口径。产品划分为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如果只考虑消费品物价水平,计算的时候就会得到零售物价指数,也就是消费物价指数(CPI)。
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第一种成本叫做“鞋底成本”。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公众对存款信心的下降,比起储蓄人们也许更加愿意将货币置换成其他商品,比如房产或者黄金,以避免实际购买力的降低。银行所持有的货币减少,银行持有的货币量直接影响着银行的利润,所以银行会提高利率来吸引储蓄。这样就导致了名义利率的上升(这个现象叫做费雪效应,前篇已经提到)。名义利率的上升又减少了实际的货币余额,如果人们都减少了所持有的货币余额,他们就必然更频繁的跑去银行存款取款。这种因为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持有量下降而带来的不方便用术语说就叫做“鞋底成本”,这个词源于因为常常去银行所造成的鞋底的磨损。
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第一种成本叫做“鞋底成本”。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公众对存款信心的下降,比起储蓄人们也许更加愿意将货币置换成其他商品,比如房产或者黄金,以避免实际购买力的降低。这样的话,银行所持有的货币减少,银行持有的货币量直接影响着银行的利润,所以银行会提高利率来吸引储蓄。这样就导致了名义利率的上升(这个现象叫做费雪效应,前篇已经提到)。名义利率的上升又减少了实际的货币余额,如果人们都减少了所持有的货币余额,他们就必然更频繁的跑去银行存款取款。这种因为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持有量下降而带来的不方便用术语说就叫做“鞋底成本”,这个词源于因为常常去银行所造成的鞋底的磨损。  第二种成本叫做“菜单成本”。高通货膨胀会使企业更频繁的改变自己的报价,改变物价有时是有成本的,例如,它需要经常印刷并发送新的报价表。由于高通货膨胀率,微观经济资源配置无效率所带来的成本被称为“菜单成本”。这个词源于因为高通胀率时,餐馆需要经常的印刷新菜单。  通货膨胀的第三种成本产生于税法,许多的税收法则并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会以法律制定者没有想到的方式改变个人所得税负担。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年初购买了一定量的股票,购入价每股100元,股票一年升值12%,年底你以每股112的价格将股票售出,假设当年的通货膨胀率同样为12%,那么这一笔股票投资并没有为你赚到钱,你的实际购买力与年初你购进股票时是相同的。但在这种情况下,税收法则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影响。你依然需要为你每股12元的收益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民众的个人所得税的负担。  除了这三种显而易见的通胀成本以外,通货膨胀还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很难感觉到的成本,这种未能预期到的通胀成本比任何一种可以预期的通胀成本都更加有害。它在人们中间任意的再分配财富。我们可以通过考察长期贷款来说明这种影响在如何发挥作用。  长期贷款协议一般规定名义利率,这个名义利率根据签订协议时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如果结果证明实际通胀率与所预期的不同,债务人向债权人支付的事后实际收益就不同于双方所预期的。如果结果证明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则债务人获益而债权人受损,因为债务人偿还的是贬值了的贷款。反之,如果结果证明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则债权人获益而债务人受损。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还损害了依靠固定养老金生活的人。当工人退休时,工人和企业通常根据固定的数额签订养老金协议。那么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那么工人的利益将受到损失。  上述这些情况为反对多变的通货膨胀提供了明确的支持。通货膨胀率波动越大,债务人与债权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就越大。由于多数人是风险的规避者,他们讨厌不确定性。所以极其多变的通货膨胀引起的不可预期性几乎伤害到了每一个人。  我们讨论了通货膨胀的许多种成本,这些成本使得许多人认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应该以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然而,事情总有它的另一面,一些经济学家相信微弱的通货膨胀,比如每年2%-3%的通货膨胀是一件好事。  对于温和通货膨胀的支持是以观察到名义工资极少被降低开始的。企业不愿意削减他们工人的工资,当然,工人们也不愿意接受工资的降低。在一个零通货膨胀的世界里削减2%的工资实际上与在通胀率为5%的情况下提高工资3%是一样的。但是工人们并不这么看,削减2%的工资看起来是一种侮辱,而3%的提升毕竟也是一种提升。现实研究也证明了名义工资极少的被降低。所以,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使劳动力市场运转的更好。不同种类的劳动力的供求总和总是在发生变化,有时候,供给的增加或者需求的减少会让这种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如果名义工资不下降,那么唯一的降低实际工资的方法就是借助通货膨胀,没有通货膨胀。实际工资将会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从而导致更多的失业。由于这个原因,通货膨胀像是给劳动力市场的车轮上了油。 希望你采纳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 (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此举有时会造成物价上涨。若干(奥地利学派)学者依旧使用通货膨胀一词形容此种情况,而非物价上涨本身。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代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上涨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章TAG: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2022年  通胀  削减  
下一篇